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安言
谓言谈从容不迫;言辞迂缓。后汉书·刘陶传:“臣闻事之急者不能安言,心之痛者不能缓声·” 宋 王安石 《秘阁校理张君墓志铭》:“又能为吏,当官有所守,嶷嶷必得其意。然平居安言徐视易狎,若无能者。”
《漢語大詞典》:谈僧(談僧)
善于言谈的僧人。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雪逕抵樵叟,风廊折谈僧。”
分類:言谈
《國語辭典》:辨给(辨給)  拼音:biàn jǐ
口才敏捷。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诔碑》:「孔融所创,有慕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口才辨给,少有胆气。」
《國語辭典》:辩给(辯給)  拼音:biàn jǐ
有口才、善辩论。《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
《漢語大詞典》:谐谈(諧談)
戏谑的言谈。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
分類:戏谑言谈
《漢語大詞典》:五蠹
战国 末 韩非 作《五蠧》篇,指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蠧民。蠧,蛀虫。《晋书·庾峻传》:“ 秦 塞斯路,利出一官,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於朝者, 商君 谓之‘六蝎’, 韩非 谓之‘五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至如 商 韩 六蝨,五蠹,弃孝废仁,轘药之祸,非虚至也。”
《漢語大詞典》:瀛谈(瀛談)
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言谈。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圣者》:“ 爱牟 听着海客的瀛谈,又听着邻室的女友们的欢笑声、雀牌声。”
《漢語大詞典》:话谈(話談)
说,言谈。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陈恳诚於本朝之上,行话谈於公卿之门。” 刘良 注:“话,善言也。”北史·李庶传:“凡所话谈,每多会旨。”
分類:言谈
《漢語大詞典》:五横
(1).指监察五官的纠察之官。管子·君臣上:“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踰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 尹知章 注:“横,谓纠察之官得入人罪者也。五官各有其横,曰五横。”
(2).五种无益于国之人。指 韩非 在《五蠧》篇中所说的学者、带剑者、言谈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等五种人。 晋 道恒 《〈释驳论〉序》:“ 韩非 《五蠹》之篇,遂讥世之闕,发五横之论。”
《漢語大詞典》:祖录
佛教禅宗所记祖师言谈的语录。 清 黄宗羲 《〈山翁禅师文集〉序》:“彼佛经祖録,皆极文章之变化。”
《漢語大詞典》:余谈(餘談)
(1).指一言半语。 宋 陆游 《与赵都大启》:“每假借於餘谈,为经营其一饱,致兹小憇,尽出大恩。”
(2).未尽之言谈。 郭沫若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写到此地我也可以不必再写了,但是还有一点余谈。”
《漢語大詞典》:脞说
琐碎鄙俗的言谈议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自序》:“迺参之史传诸书,博以近闻脞説,务求事之实,不计言之野也。” 元 杨弘道 《狮子石》诗:“百步走魑魅,脞説多不经。”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府、县志所不载,採之丛编脞説,及故老传闻,一一详其履歷。”
《國語辭典》:套语(套語)  拼音:tào yǔ
1.日常应酬的习惯语。如:「一般人初次见面,大都只是套语寒暄一番而已。」也作「套子」。
2.公文、契约等的固定格式用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把这些卖契套语刊刻了板,空了年月,刷印百张,放在身边,临时只要填写某处及多少数目,注了年月。」
《国语辞典》:口钝(口钝)  拼音:kǒu dùn
口舌迟钝、不善于言谈。如:「他口钝得很,那里懂得说些拍马屁的话!」也作「口讷」。
《漢語大詞典》:声嗽(聲嗽)
犹謦欬。借指言谈笑语。
《漢語大詞典》:姿肆
多指言谈或写作恣意发挥,不受拘束。姿,通“ 恣 ”。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近日 慈谿 姜西溟 为古文学 大苏 ,以纵横姿肆为主。”姿,一本作“ 恣 ”。 章炳麟 《论式》:“檄之萌芽,在 张仪 檄 楚 相,徒述口语,不见缘饰,及 陈琳 、 钟会 以下,专为姿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