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比作
相比(如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比喻,比拟。例如:将人的牙齿比作珍珠;把他比作神。
《漢語大詞典》:问疑(問疑)
请求解释疑难。 唐 司空曙 《寄天台秀师》诗:“永愿亲瓶屨,呈功得问疑。”
《國語辭典》:问题(問題)  拼音:wèn tí
1.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如:「犯罪问题」、「公害问题」。
2.考试时的题目。如:「期末考的问题出得太偏僻了。」
《漢語大詞典》:慰喻
亦作“ 慰諭 ”。
(1).抚慰;宽慰晓喻。列子·周穆王:“﹝老役夫﹞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太祖 入 南郑 ,甚嘉之,又以 鲁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笔墨精劲,慰諭曲折,深开忧灼烦苦之抱。” 清 王韬 《琉球朝供考》:“ 明太祖 遣使慰諭。”
(2).谓解释宽慰。汉书·东方朔传:“ 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
《漢語大詞典》:通训(通訓)
(1).普遍的训诫。《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公叔 列国之倍臣,犹安社稷, 黔娄 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古今以为通训,书籍以为美谈。”
(2).训诂学名词。在字书或古书的注释中对多义字根据通常使用的意义所加的解释。如“庸”字训“用”,训“常”,训“众”;其中在古书中训“用”者为常见的训释,“用”就是通训。
《漢語大詞典》:谑语
在明确某一短语的含义时用另一组现成的与之押韵的词来作解释的词语。例如:笨小雌马是笨马的谑语。
《國語辭典》:易字  拼音:yì zì
训诂学上指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字义。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漢語大詞典》:原梦(原夢)
圆梦,解释梦兆。 宋 陆游 《昼睡》诗:“童子解原梦,篝火具茶杯。”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费尊师:“顷有一士人能原梦,遂撰一梦请占之,灾祥皆验。”
《漢語大詞典》:轩天(軒天)
(1).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体北高南低,若车之轩。 唐 李淳风 乙巳占·天象:“论天体象者,凡有八家:一曰浑天,即今所载 张衡 《灵宪》是也……四曰轩天, 姚信 所説。”
(2).高达青天。 明 瞿士达 《重修于公祠记》:“乃知上帝之所顾怀,不在磊磊轩天之奇,而在循循务民之事。”
《國語辭典》:象辞(象辭)  拼音:xiàng cí
《易经》十翼之一,爻象的释辞。相传为孔子所作。也称为「象传」。
《國語辭典》:疏解  拼音:shū jiě
疏通解除紧绷的状态。如:「疏解交通阻塞。」
《漢語大詞典》:解何
如何解释。 西汉 公牍中长官责问属吏的习惯语。汉书·匡衡传:“案故图, 乐安乡 南以 平陵佰 为界,不从故而以 闽佰 为界,解何” 颜师古 注:“解何者,以分解此时意,犹今言分疏也。”
《漢語大詞典》:说解(説解)
说明解释。 清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非惟文字不同,而説解亦异矣。” 朱自清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多事而活跃的岁月》:“作者的‘技巧’已臻圆熟,对主人公性格的描写也未用‘说解’的口吻。”
《國語辭典》:象传(象傳)  拼音:xiàng zhuàn
《易经》十翼之一,是解释爻象的文辞。相传为孔子所作。也称为「象辞」。
《漢語大詞典》:句解
逐句解释。清史稿·马建忠传:“中文经籍虽皆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儗而揭示之,遂使学者论文困于句解,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丁福保 《重刻〈法华经句解〉序》:“所谓句解者,逐句詮释,不事繁徵博引,唯以疏通大旨为主。”
分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