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人性论(人性論)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
《國語辭典》:评释(評釋)  拼音:píng shì
批评和解释。如:「唐诗评释。」
《國語辭典》:解谜(解謎)  拼音:jiě mí
解开不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如:「有关南美洲印加帝国突然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仍有待学者来解谜。」
《漢語大詞典》:借训(借訓)
(1).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 清 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按此言以“效”训“学”、以“齐”训“斋”,谓之借训。
(2).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宋半塘 ﹞为《説文解字疏》,详赡辨博,又益以附、借、备三门,如水部‘沛’字,本 辽东 水名,附训为泽,借训为大,为仆,此皆见於经传者。若见於史者,如汉书·礼乐志:‘神哉沛。’ 师古 注:‘沛,疾也。’ 司马相如 《封禪文》:‘沛然改容。’ 师古 注:‘感动。’又《大人赋》:‘沛艾赳螑。’注:‘ 张揖 曰:沛艾,駊騀也。’则谓之备也。此乃 宋氏 一家之学。附者,説文无此训,以经注训附益之,故曰附。至于借例,与附益无二;又非通借之借,意当时必有一説以处之,不可得闻矣。”
《漢語大詞典》:译释(譯釋)
翻译并解释。《文物》1986年第4期:“前人在译释文字、考证史实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老、中两代学者心血的结晶。”
分類:翻译解释
《國語辭典》:议定书(議定書)  拼音:yì dìng shū
国际文件的一种:(1)指缔约国对于条约的补充或修改等问题,所达成的书面协议。其形式有附于原条约之后或单独文件。(2)国际会议对某些问题达成协议,并经签字的纪录,如《京都议定书》。
《國語辭典》:专科辞典(專科辭典)  拼音:zhuān kē cí diǎn
汇集、解释专一门类学科名辞的辞典。如植物大辞典、动物大辞典、音乐辞典等。
《漢語大詞典》:运动学(運動學)
(1).力学的一个分科,它只研究物体各种形式的运动。而不考虑引起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2).体育科学的一门学科,以人体解剖学和力学来解释各种体育活动。
《國語辭典》:妄生穿凿(妄生穿鑿)  拼音:wàng shēng chuān zuò
胡乱的加以穿凿附会。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一。服五方灵气法》:「但世传不真,妄生穿凿,唯按此行之,乃见其验。」
《國語辭典》:析疑匡谬(析疑匡謬)  拼音:xī yí kuāng miù
解析疑义,纠正谬误。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
《漢語大詞典》:随文释义(隨文釋義)
谓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对某个词语作出解释。 宋 陈亮 《郑景望〈书说〉序》:“尚书最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若祇解文义则不难。自 孔安国 以下,为之解者殆百餘家,随文释义,人有取焉。”亦作“ 随文析义 ”。二程遗书卷二五:“圣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而后之学者,随文析义,求奇异之説,而去圣人之意远矣。”
《漢語大詞典》: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義)
指 孙中山 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主义;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的民权主义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这时期的三民主义以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其实质,也称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国语辞典》:茫然费解(茫然费解)  拼音:máng rán fèi jiě
很难解释或理解。《镜花缘》第八二回:「只图讲究古音,总是转弯磨禄,令人茫然费解。」
《国语辞典》:十二门论(十二门论)  拼音:shí èr mén lùn
佛教典籍。《鸠摩罗什译,一卷》。内容分十二门解释大乘空观。中国佛教三论宗,将它和中论、百论合称「三论」。是三论宗主要依据的论典。在中国和日本颇受重视。
《国语辞典》:三世因果  拼音:sān shì yīn guǒ
佛教用语。佛教解释众生为何有形象、生活环境之种种差别的学说。谓由于过去世的行为,决定现在的状况,而现在世的行为决定了未来世的处境。现在的果报,是过去因所造成,而现在所作的一切,又成为未来果报的因。如此不断的行为造作,构成众生轮回的现象。《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六:「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第自性为非处。」《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三世因果,轮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