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慧解脱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参见:罗汉)
别解脱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故名。
转业报依解脱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所受报得,皆是业报,业报谓业果也。由过去之业因,招现在之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皆是苦缚,不得解脱。解脱者,梵语木底木乂,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须转其业报,以依解脱。
解脱(二)
【佛学次第统编】
解脱者,解、谓解释,脱、谓脱离。解释苦因,脱离苦果。解已脱已,即大自在。小乘目的,即为成就其解脱耳。
二解脱(二)
【佛学次第统编】
宝性论云二解脱:谓诸众生,常为业绳所缚,不能脱离,若解其缚,即得自在,故名解脱。
一、性净解脱 谓众生性本清净,而无系缚染污之相,是名性净解脱。
二、障尽解脱 谓众生由烦恼之惑,障蔽圣道,不得出离,若离此障,即得自在,是名障尽解脱也。
五义──解脱有五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相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相不能缚〕,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著,故云境相不能缚。
〔三、现惑不能缚〕,现惑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著,而能见之心亦无,故云现惑不能缚。
〔四、有不能缚〕,有即一切有为之法,皆所见之相也。菩萨离凡,所见皆空,而无所著,故云有不能缚。
〔五、惑不能缚〕,惑即无明烦恼也。菩萨了妄即真,无明即是菩提,无著无不著,故云惑不能缚。(梵语菩提,华言道。)
无为解脱
【三藏法数】
谓无作之戒,性自清净,体本无为,虽持戒法,无持犯相,心体既空,罪性亦泯;故名无为解脱。
解脱德
【三藏法数】
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翻结业成解脱德
【三藏法数】
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于身口所作诸业,若能观察其性本空,则无系缚之相,于一切法无不自在,即成解脱,故名翻结业成解脱德。
入空解脱门
【三藏法数】
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丰解脱德
【三藏法数】
丰,盛也。谓舍卫国中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是名丰解脱德。
转行蕴成解脱身
【三藏法数】
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
【三藏法数】
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转受蕴成解脱
【三藏法数】
受即领受之义。谓佛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故云转受蕴成解脱也。
转想蕴成解脱
【三藏法数】
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故云转想蕴成解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