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25,分6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觉岸
天觉
直觉
开觉
觉世
觉皇
失觉
七觉
觉寤
觉王
一宿觉
灵觉
警觉
净觉
净觉
《漢語大詞典》:觉岸(覺岸)
佛教语。由迷惘而到觉悟的境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与君永归三寳,指觉岸以同登。”《花月痕》第三二回:“万顷情波,都成觉岸。” 清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前所著之《资政新篇》《英杰归真》一切寳制诸书,固已刊刷颁行。足登斯世於觉岸,不致终陷於沉沦矣。”
《骈字类编》:天觉(天觉)
春渚纪闻张无尽丞相为河东大漕日于上党访得李长吉坟为加修治且发土以验之掘地数尺得一大盘石石面平莹无它铭款独天觉二字故人传无尽为长吉后身
《國語辭典》:直觉(直覺)  拼音:zhí jué
不经由逻辑推理,而直接从心灵去感受、认知的思维活动。如:「当下,我就直觉到对方并无意续约。」
《漢語大詞典》:开觉(開覺)
开悟;觉醒。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四出:“贫僧特为救度 卢至 而来,奈彼昏迷,一时点化不转,只得显些神通,使其渐渐开觉。”
分類:开悟觉醒
《国语辞典》:觉世(觉世)  拼音:jué shì
佛教用语。自己觉悟佛道之后,又说法使世人觉悟,使皆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称为「觉世」。
《漢語大詞典》:觉皇(覺皇)
佛的别称。 宋 陈师道 《代兴龙节功德疏》:“伏愿凭觉皇之外助,效臣子之内心。”
分類:
《高级汉语词典》:失觉
认不出
《漢語大詞典》:七觉(七覺)
即七觉分。《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声闻、缘觉虽修七觉,犹不能乾,是故菩萨观诸烦恼,犹如暴河。” 清 许承钦 《石竺山》诗:“身交七觉中,迴溪趁行脚。幽衷入良辰,形神双寂寞。”
《國語辭典》:觉寤(覺寤)  拼音:jué wù
1.睡醒。《东观汉记。卷九。冯异传》:「觉寤,心中动悸。」
2.醒悟已往的困惑或过失。《淮南子。要略》:「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國語辭典》:觉悟(覺悟)  拼音:jué wù
1.醒悟以往的困惑或过失。《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
2.佛教用语。指经由修行,證悟真理,而灭除无明、烦恼的圣者境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于诸法中觉悟者,唯愿当开甘露门。」
《國語辭典》:觉王(覺王)  拼音:jué wáng
佛。《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也称为「觉皇」。
分類:
《漢語大詞典》:一宿觉(一宿覺)
佛家语,谓一个晚上就豁然而悟。 唐 玄觉禅师 初谒六祖 慧能 ,问答投契,顿时得悟,因留住一宿,时谓一宿觉。见景德传灯录·温州永嘉玄觉禅师。后因以指神悟、顿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説如何?曰……古人云‘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於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 宋 苏轼 《三朵花》诗:“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漢語大詞典》:灵觉(靈覺)
(1).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 扬雄 《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 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之妖祥,神所先觉。” 司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灵先觉。”
(2).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慈照无碍,化湛灵觉,散漓弘淳,拯浇敦朴。”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景德传灯录·道吾和尚一钵歌》:“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
(3).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夫岂离人人灵觉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若夫以有灵觉之人类,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实乃不免为畜犬游妓之所为。举国如是,犹谓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
《國語辭典》:警觉(警覺)  拼音:jǐng jué
1.敏捷觉悟。宋。真德秀 跋杨和父印施普门品:「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到彼岸。」也作「警悟」。
2.对于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如:「提高警觉」。
《漢語大詞典》:净觉
1.佛陀。
2.佛教谓心无妄念,对境不迷为净觉。
《漢語大詞典》:净觉(浄覺)
(1).佛陀。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浄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
(2).佛教谓心无妄念,对境不迷为净觉。 明 通润 圆觉经近释卷四:“若诸菩萨悟浄圆觉,以浄觉心取静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