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老成  拼音:lǎo chéng
1.因经历多,而显得老练稳重。如:「他踏入社会多年,为人处事显得很老成。」
2.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的人。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明日起,驾一辆细车儿,著梅香相伴,叫两个老成伴当,伏侍你去。」
3.年高德劭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到了六七岁,又要送他上学,延一个老成名师,择日叫他拜了先生。」
4.比喻文章稳练,功夫深到。唐。杜甫 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
《國語辭典》:老成人  拼音:lǎo chéng rén
1.德高望重的长者。语出《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元史。卷一二六。列传。安童列传》:「内外官须用老成人,宜令儒臣姚枢等入省议事。」晋。袁宏《后汉纪》卷三○:「公年过七十,行不踰矩,可谓老成人矣。」
2.年老敦厚者。《水浒传》第四四回:「当日和杨林却入蓟州城里来寻他。两个寻问老成人时,都道不认得。」《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起初止是一两个人,后来簸箕般围将转来。你诘我问,你喧我嚷。真珠姬慌慌张张,没口得分诉,一发说不出一句明白话来。内中有老成人摇手,叫四旁人莫嚷。」
3.练达稳重的人。《元史。卷一四○。列传。太平列传》:「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辽史。卷八○。列传。萧朴》:「朴幼如老成人。及长,博学多智。」
4.故旧之臣。《明史。卷二二四。列传。陆光祖》:「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
《國語辭典》:法度  拼音:fǎ dù
1.法律和制度。《书经。大禹谟》:「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三国演义》第九七回:「魏国法度,兄所知也。吾受国恩,但有死而已。」
2.典型、模范。《管子。中匡》:「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
3.法式。《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孔明曰:『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制造。那时我又有计策。』」
4.方法。《水浒传》第七四回:「你休笑我!我自有法度教你们大笑一场。」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一折:「我著金陵太守韩熙载看他一言一动,略有纤毫破绽,便报与我知道,自有制他的法度。」
《國語辭典》:道理  拼音:dào lǐ
1.事情的真理。《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2.理由。《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又是翰林,将来仍旧得法,也未可知,那有不看重他的道理?」
3.处理或打算。《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明日先把案内人證提来,再作道理。」《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寻思一计:『若不生个道理,如何能勾酒吃。』」
4.道义、道德。《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也作「道礼」。
《漢語大詞典》:归一(歸一)
亦作“ 归壹 ”。
(1).统一;一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宋 苏轼 《申省乞罢详定役法状》:“所贵议论归一。” 宋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及 董仲舒 稍推明之,与人主意合,则杂家异学始絀,而归壹於 孔 氏矣。”《元代白话碑集录》附录一《重编百丈清规圣旨》:“教 大龙翔集庆寺 笑隐长老 为头,拣选有本事的和尚,好生校正归一者。”
(2).犹规矩。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我怎生不归一?我是第一个归一的人。”
《國語辭典》:形迹(形跡)  拼音:xíng jī
1.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也作「形踪」。
2.仪容礼貌。如:「不拘形迹」。《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國語辭典》:体貌(體貌)  拼音:tǐ mào
1.形体面貌。《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薛仁贵征辽事略》:「见仁贵凤姿端雅,体貌非俗。」
2.礼遇,以礼相待。《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國語辭典》:纪律(紀律)  拼音:jì lǜ
纲纪规章。《左传。桓公二年》:「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
《國語辭典》:町畦  拼音:tǐng xī
一块一块规划整齐的田埔。比喻规矩、约束。引申为仪节。《庄子。人间世》:「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
《國語辭典》:边幅(邊幅)  拼音:biān fú
1.布帛边缘的宽窄。如:「这件衣服的边幅太窄。」
2.比喻人的仪容举止。如:「不修边幅」、「边幅不整」。
《國語辭典》:体制(體制)  拼音:tǐ zhì
1.一定的规则、制度。《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据学生的愚见,钦差既然要争那保送咨送的体制,就该合参谋部说明才是。」
2.文体的体裁、格式。《诗经。周颂谱》:「然鲁颂之文尤类小雅,比于商颂,体制又异。」
《國語辭典》:体制(體製)  拼音:tǐ zhì
1.诗文的格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
2.绘画的结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花鸟门》:「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工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
《國語辭典》:体统(體統)  拼音:tǐ tǒng
1.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2.制度、规矩、格局。《水浒传》第五一回:「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3.合乎身分地位的行为举止。《儒林外史》第三回:「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4.体面。指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儿也罢了。」
《國語辭典》:畛域  拼音:zhěn yù
1.范围、界限。《庄子。秋水》:「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唐。韩愈 与崔群书:「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2.比喻成见、偏见。《明史。卷二四六。江秉谦传》:「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漢語大詞典》:畦町
(1).田垄;田界。亦泛指田园。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畦町所艺,含蘂藉芳。”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广漠寂寥之乡,畦町高下之处。”
(2).界限。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又太学屡与同舍议不合,遂自乞为军丞棘正,不肯涉翰墨畦町、宰县守州,专以政事显云。” 明 李东阳 《明故奉政大夫修正庶尹云南按察司佥事致仕何公墓志铭》:“公性开朗,畦町不内,设与人交,必从厚闻。” 清 黄宗羲 《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唯我 蕺山 ,集夫大成,诸儒之弊,削其畦町。”
(3).规矩;格式。 宋 文天祥 《吊五水》诗序:“ 张全 无统驭之材,自为畦町。”宣和画谱·张钦元:“作真字……其远法 钟繇 唯恐失真,但去古既远,世习纷揉,故未能脱去前人畦町。”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王洽:“每欲作图……先以墨泼幛上,因其形似,或为山石,或为林泉,自然天成,不见墨污之跡,盖能脱去笔墨畦町,自成一种意度。”
《國語辭典》:徽纆  拼音:huī mò
捆绑犯人的绳索。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序〉:「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漢語大詞典》:绳检(繩檢)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