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落迦山观音
洛迦山大士
《云麓漫钞》卷二~29~
补陀落迦山,自明州定海县招宝山泛海东南行,两潮至昌国县,自昌国县泛海到沈家门,过鹿狮山,亦两潮至山下。正南一山曰玩月岩,循山而东曰「善财洞」,又东曰「菩萨泉」,又东曰「潮音洞」,即观音示现之处。又东曰仙人迹,又东曰甘露潭,东即大海。南逾海曰善射醮,南亦大海。自玩月峰之上过一山,中有平地,四山包之,即补陀寺。寺后正北曰狮子岩,左曰真歇庵,右曰佛迹石,狮子岩上曰妙应峰,乃最高处。东曰盘陀石,又东曰白衣峰,又东曰圜通岭,又东曰古寺基,又东曰里党、外党,又东曰桑木湾,下曰木柆,东即大海。白衣峰下曰无畏石,又下曰象岩。自妙应峰西曰石观音,下即佛迹,又西曰善财峰,又西曰西方岩,又西曰弥陀峰,西即大海。自西登舟,有路曰高丽道头,循东经普门岭,上有塔子峰,旁曰梅岑,自此又东复南入寺;由普门岭自南有路,循玩月岩北至财洞及观音岩寺前路,循东到古寺基,过圜通岭,即山之北,亦大海。此山在海中,初,高丽使王舜封船至山下,见一龟浮海面,大如山,风大作,船不能行,忽梦观音,龟没浪静。申奏朝廷,得旨建寺,乃元丰三年也。华严经云:「补怛洛迦山,亦云小白花山,今此山皆白丁香花。东南天水混合无边际,自东即入辽东、渤海、日本、毛人、高丽、扶桑诸国。自南即入漳、泉、福建路云。」观音多现于洞中,或于岩上及山峰,变化不一,甚著灵验。
补陀落迦山,自明州定海县招宝山泛海东南行,两潮至昌国县,自昌国县泛海到沈家门,过鹿狮山,亦两潮至山下。正南一山曰玩月岩,循山而东曰「善财洞」,又东曰「菩萨泉」,又东曰「潮音洞」,即观音示现之处。又东曰仙人迹,又东曰甘露潭,东即大海。南逾海曰善射醮,南亦大海。自玩月峰之上过一山,中有平地,四山包之,即补陀寺。寺后正北曰狮子岩,左曰真歇庵,右曰佛迹石,狮子岩上曰妙应峰,乃最高处。东曰盘陀石,又东曰白衣峰,又东曰圜通岭,又东曰古寺基,又东曰里党、外党,又东曰桑木湾,下曰木柆,东即大海。白衣峰下曰无畏石,又下曰象岩。自妙应峰西曰石观音,下即佛迹,又西曰善财峰,又西曰西方岩,又西曰弥陀峰,西即大海。自西登舟,有路曰高丽道头,循东经普门岭,上有塔子峰,旁曰梅岑,自此又东复南入寺;由普门岭自南有路,循玩月岩北至财洞及观音岩寺前路,循东到古寺基,过圜通岭,即山之北,亦大海。此山在海中,初,高丽使王舜封船至山下,见一龟浮海面,大如山,风大作,船不能行,忽梦观音,龟没浪静。申奏朝廷,得旨建寺,乃元丰三年也。华严经云:「补怛洛迦山,亦云小白花山,今此山皆白丁香花。东南天水混合无边际,自东即入辽东、渤海、日本、毛人、高丽、扶桑诸国。自南即入漳、泉、福建路云。」观音多现于洞中,或于岩上及山峰,变化不一,甚著灵验。
《國語辭典》:铁观音(鐵觀音) 拼音:tiě guān yīn
产于福建安溪茶区的茶。相传为清咸丰年间安溪松林头一个叫魏荫的农民所发现,因其生长于观音寺旁,经采制成茶,身骨重实似铁,故称为「铁观音」。
分類:著名
《国语辞典》:观音经(观音经) 拼音:guān yīn jīng
普门品的别名。参见「普门品」条。
《漢語大詞典》:锁骨观音(鎖骨觀音)
亦作“鏁骨观音”。 指遍体骨节相连的菩萨。 清 吴伟业 《王郎曲》:“鏁骨观音变现身,反腰贴地莲花吐。” 清 赵翼 《游焦山至扬州途中》诗:“锁骨观音散花女,天教枉煞老头皮。”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古所谓锁骨观音者,以骨节钩联,皮肤腐化后,揭而举之,则全身鏘然,无一屑落者。”参见“ 锁子骨 ”。
《漢語大詞典》:锁子骨(鎖子骨)
亦作“鏁子骨”。
(1).见“ 锁骨 ”。
(2).相传 唐 大历 时, 延州 一妇人死,有西域胡僧敬礼焚香、围绕赞叹于其墓,谓彼即锁骨菩萨。“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见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延州妇人》。因指得道之人联结如锁状的骨节。 唐 李繁 《邺侯外传》:“ 李泌 辟穀,身轻,能行屏风上。每导引,骨节珊然有声,谓之锁子骨。”一本作“鏁子骨”。 宋 黄庭坚 《戏答陈季长寄黄州山中连理枝》诗之二:“ 金沙 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蹔嬋娟。” 清 赵翼 《石女歌》:“偏有金刚不坏身,幻出嬋娟锁子骨。”亦省作“ 锁骨 ”。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七:“夫锁骨连络如蔓,故动摇肢体,则有清越之声,固其然也。昔闻佛氏书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萨之身有锁骨。”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1).见“ 锁骨 ”。
(2).相传 唐 大历 时, 延州 一妇人死,有西域胡僧敬礼焚香、围绕赞叹于其墓,谓彼即锁骨菩萨。“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见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延州妇人》。因指得道之人联结如锁状的骨节。 唐 李繁 《邺侯外传》:“ 李泌 辟穀,身轻,能行屏风上。每导引,骨节珊然有声,谓之锁子骨。”一本作“鏁子骨”。 宋 黄庭坚 《戏答陈季长寄黄州山中连理枝》诗之二:“ 金沙 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蹔嬋娟。” 清 赵翼 《石女歌》:“偏有金刚不坏身,幻出嬋娟锁子骨。”亦省作“ 锁骨 ”。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七:“夫锁骨连络如蔓,故动摇肢体,则有清越之声,固其然也。昔闻佛氏书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萨之身有锁骨。”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漢語大詞典》:送子观音(送子觀音)
古代传说能保祐人生子的 观音菩萨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齐王三娘造像记》:“ 天保 元年正月十八日,清信女 王三娘 为 子敬 造 送子观音 像一区。”《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生]何为 送子观音 ?[旦]那些积善人家,暮年无子,到此烧香许愿,抱了一个回去,后来产下麟儿,前来还愿,最是灵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四场:“ 观音 堂, 观音 堂, 送子观音 坐上方。”亦称“ 送子娘娘 ”。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八章:“但她毕竟常常是自动也是被逼,去 送子娘娘 神像座栏前,年年缚上一根稻草。她还许下愿,祝望早日有个儿子传个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