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见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爱二行之一。见二行)
【佛学常见辞汇】
见爱二行之一。(参见:二行)
二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行,为我见邪见等迷理之惑。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也。二、爱行,为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爱惑为主要,故举一以摄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识之行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智度论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著乐多缚,在外结使行。见多者,多著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又】烦恼所知二障之现行也。华严经十二曰:「妙悟皆满,二行永绝。」同疏钞十二曰:「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二乘现行涅槃辨利乐事,世尊无彼二事,故云永绝。」【又】唐善导就往生净土之行业分别二种:一、正行,正行弥陀法者,此有五种:一、读诵正行,一心专诵净土之三部经等也。二、观察正行,一心专思想观察净土依正二报之庄严也。三、礼拜正行,一心专礼彼佛也。四、称名正行,一心专称彼佛之名号也。五、赞叹供养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也。二、杂行,除以上五正行而修其馀诸善万行,回向净土之行者。杂行无量,姑对以上五正行而亦明五杂行。读诵杂行乃至赞叹供养杂行也。读诵杂行者除上三部经等,读诵其馀之诸经而回向净土之行,乃至赞叹供养杂行,除阿弥陀佛,而赞叹供养其馀之诸佛菩萨,为往生净土之行也。见观经散善义,选择集二行章。
【佛学常见辞汇】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槃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二行:
一、顿成诸行 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愿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 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谓诸法门行列排布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差别行〕,谓遍依诸位各别而修,是名差别行。(诸位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也。)
〔二、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馀行也。)
见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参见:到,或名见得。见见得)
见成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即现也。见现成公案)
见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报应之佛身也。以凡夫二乘分别之识所见者为应身,以菩萨无分别之心所见者为报身。无宿缘者亦不能见应身也。起信论曰:「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中略)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智度论九曰:「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观佛三昧海经三曰:「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毁犯佛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炭人。释子众中五百释子,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如赤土人。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二十四人,见佛色身犹如聚墨。如是四众各各异见。」
见佛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见佛闻法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往生极乐则常见阿弥陀佛,闻深妙之法也。往生要集上末曰:「法华云:是诸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而彼国众生,常见弥陀佛恒闻深妙法。」
见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取之一。取著于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也。三藏法数十八曰:「邪见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曰见取。」【又】见取见之略,五见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佛学次第统编】
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馀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
【三藏法数】
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三藏法数】
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是名见取。(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外道之人,于六十二见,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坚固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馀皆虚妄。自谓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而得出离,是名见取。(六十二见,谓外道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每一阴各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通而论之,则成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总成六十二见也。)
【三藏法数】
谓因此见,而能通至非非想天,信此非馀,执劣为胜。(非非想天,即无色界天也。信此非馀者,谓自信己之所行,而于馀人所行,悉以为非也。)
见取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见之一。确执诸邪见及自身以为最胜为一切斗诤之本者,以一切劣为胜者。唯识论六曰:「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俱舍论十九曰:「于劣为胜,名为见取。有漏为劣,圣所断故。执劣为胜,总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梵Dr!s!t!ipara%mars/a。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
见取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使或五利使之一。四取中之见取,又取五见中之见取见为十使中之见取使。使者烦恼之异名,驱役心身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三藏法数】
见取者,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著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见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佛学常见辞汇】
见到自己的真性。
见性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见性)。
【佛学常见辞汇】
见性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见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言行者,对于所愿成就之相,住于无染无著清净真实之心,谛观实相善通其实义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唯愿复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同疏十一释之谓此即是随此中修学者,若得成就,即名见法。
见所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所断之一。谓于见道所断之八十八使见惑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所断之一,即于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三藏法数】
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灭二谛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合为三十二。上色界、无色界,每四谛下各除瞋使,馀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
见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人我之一。确执人我是见者。大乘义章六曰:「计有我人,用眼见色,故名见者。」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色相;又计我能起诸邪见、正见,故名见者。
见非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与非见之并称。见为显相,谓易见易知也;非见为深玄,谓难见难知也。大日经第三悉地出现品所谓:「等同虚空,成就广大见非见果。」是也。大日经疏第十一释之曰:「见者,谓种种舞戏相。非见者,谓涅槃理。又见者,谓世间果。非见者,谓菩提果。此类无量,故云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