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洋楼(洋樓)  拼音:yáng lóu
西洋式建筑的楼房。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國語辭典》:音名  拼音:yīn míng
音乐上所使用音律的名称。如西洋的C、D、E、F、G、A、B,中国的宫、商、角、徵、羽等。
《國語辭典》:小调(小調)  拼音:xiǎo diào
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俚俗歌曲。曲调流畅,结构工整。唱词呈现三、五不等的句型,且富于变化,亦因流传而趋于稳定。并多用衬字、衬句来扩充音乐结构,以加强情感的表达。内容以描述历史传说故事、忠孝节义事为多。也称为「小曲」。
《國語辭典》:小令  拼音:xiǎo lìng
1.一种词的体制。本为唐时文人宴饮中为助酒兴,即席填写以供演唱的歌词,故形式多短小紧凑。至宋演变成固定体制,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为词中较短小者。
2.一种散曲的体制。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以别于套曲;偶而也有增长为带过曲、重头者。
《漢語大詞典》:小曲(小麯)
制造白酒的发酵剂。也叫酒药。发热量少,适用于南方气候。用小曲制成的酒,叫小曲酒。
《國語辭典》:小曲  拼音:xiǎo qǔ
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俚俗歌曲。参见「小调」条。
《漢語大詞典》:小曲
(1).角度较小的弯折。尔雅·释水:“﹝ 河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唐 苏子华 《竹如意赋》:“虽小曲而受用,终大正而不易。”
(2).指娼女居处。 宋 周邦彦 《拜星月慢》词:“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宋 晁端礼 《满庭芳》词:“好是飞泉潄玉,回环遍、小曲深坊。”
《国语辞典》:大调(大调)  拼音:dà diào
西洋音乐调式。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构成大三度、大六度音程,而各相邻两音除主音上方的三、四两音间和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馀的均为全音所组成的调式。为英语major的意译。如:C大调、F大调等。大调的色彩通常比小调的色彩明朗。
《國語辭典》:西餐  拼音:xī cān
西式的餐点。用餐时,通常用刀叉而不用筷子。
《國語辭典》:口琴  拼音:kǒu qín
乐器名。自由簧的吹奏乐器。源于十九世纪二○年代的欧洲。上面有两行并列的小孔,里面装有铜制的笛簧,用口吹吸,能发出各种声调。为英语Harmonica的意译。今有各种尺寸与不同调性的形制。
《漢語大詞典》:洋号(洋號)
西洋式的喇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忽听得门外一声洋号吹起……只见一队兵,排了队伍,向局子里走去。” 艾芜 《荣归》:“先前早晚,这寺院是拿嘡嘡的钟声响彻原野的,现在却代以洋号了。”
《國語辭典》:西式  拼音:xī shì
欧美的式样。如:「西式餐点」。也作「洋式」。
《漢語大詞典》:洋鼓
西洋式的鼓。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每天下课以后,我们背着洋鼓洋号,到广场上吹打。”
分類:西洋洋式
《國語辭典》:西洋画(西洋畫)  拼音:xī yáng huà
以西洋技巧所画的各种绘画。重视远近透视、阴影的技法,以写实为主。如水彩画、油画、铅笔画、木炭画等。简称为「西画」。
《国语辞典》:宝石婚(宝石婚)  拼音:bǎo shí hūn
西洋习俗称结婚四十五周年为「宝石婚」。
《國語辭典》:咏叹调(詠嘆調)  拼音:yǒng tàn diào
歌剧中情致高昂部分所用的乐曲。都为纯粹的独唱曲,有管弦或键盘乐器等伴奏,非常华美。
《國語辭典》:中西合璧  拼音:zhōng xī hé bì
比喻兼有中国与外国的特点。《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手。」《孽海花》第二二回:「那馆房屋的建筑法,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幢两层楼。」
《国语辞典》:威士忌  拼音:wēi shì jì
一种西洋烈酒。为英语whiskey的音译。由大、小麦及玉米等谷类发酵蒸馏而成。酒精含量约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种类繁多。如约翰走路(Johnny Walker)。也译作「维司克」、「畏士忌」、「卫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