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梵服
指袈裟。法苑珠林卷六六:“沙门何不全髮肤,去袈裟,释梵服,披綾罗?”
分類:袈裟
《漢語大詞典》:逍遥服
袈裟的别称。
分類:袈裟
《漢語大詞典》:只衼
袈裟。僧尼的法衣。
《国语辞典》:莲华衣(莲华衣)  拼音:lián huā yī
袈裟的别名。参见「袈裟」条。
分类:袈裟
《漢語大詞典》:稻畦帔
即袈裟。
分類:袈裟
《國語辭典》:衣钵(衣缽)  拼音:yī bō
1.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三国演义》第二七回:「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亦且衣钵充实,家道从容。」
2.泛指老师所传授的思想、学术、技能。宋。杨万里〈赠王婿时可〉诗:「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通俗编。服饰》引《邵氏闻见录》:「君文宜冠多士,屈居十三者,欲君传老夫衣钵耳。」
《漢語大詞典》:衣单(衣單)
袈裟和度牒。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恶和尚听了,怀恨在心,也不辞老和尚,次日,收拾衣单去了。”
分類:袈裟度牒
《國語辭典》:紫衣  拼音:zǐ yī
1.紫色的衣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请自解紫衣而朝。」《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昔紫衣贱服,犹化齐风。」
2.君王的服装。《左传。哀公十七年》:「紫衣狐裘」晋。杜预。注:「紫衣,君服。」
3.古代贵官的服饰。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有一人紫衣象简前趋,宾主之仪敬尽焉。」
《漢語大詞典》:方袍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唐 许浑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
(2).借指僧人。 唐 司空曙 《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國語辭典》:僧衣  拼音:sēng yī
僧人所穿的衣服。唐。綦毋潜 过融上人兰若诗:「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國語辭典》:袈裟  拼音:jiā shā
梵语kāṣāya的音译。意为赤褐色。「袈裟」为一长方形的布块,出家人以此布块裹身,此即佛教僧侣的法衣。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所穿的袈裟系捡拾布片连缀而成,不可纯白,须染色。因形式宛如水稻田的界画,也称为「水田衣」、「福田衣」、「莲华衣」、「无垢衣」。
《國語辭典》:黑衣  拼音:hēi yī
1.黑色衣服。《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衣黑衣,服玄玉。」
2.王宫卫士。因著黑衣,故称。《战国策。赵策四》:「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官。」
3.僧衣或僧人。教外之人因僧侣常著黑袈裟,故称僧侣为「黑衣」。
《國語辭典》:偏袒  拼音:piān tǎn
1.裸露肩臂。《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聊斋志异。卷一。画壁》:「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
2.私心庇护一方。如:「我用心公正,绝不偏袒谁。」
《漢語大詞典》:伽梨
亦作“ 伽黎 ”。 即袈裟。 宋 黄庭坚 《元丰癸亥经行石潭寺别和一章》:“空餘祗夜数行墨,不见伽梨一臂风。”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晃晃庄严,花冠瓔珞明明现, 如来 大士拥伽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剌麻即僧,应僧衣僧冠。其袈裟红色,本佛旧制,所谓僧伽黎也。”
分類:袈裟
《漢語大詞典》:金襕(金襴)
佛教僧尼穿著的金色袈裟。古尊宿语录卷二:“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法?”
《漢語大詞典》:一缘(一緣)
(1).佛教用语。一种机缘或因缘。《法华经玄义》卷一上:“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大集经》卷三八:“若心不动,行住坐卧,常係一缘。”
(2).表数量。用于袈裟。 南朝 梁 简文帝 《谢赉纳袈裟启》:“蒙賚鬱金泥细衲袈裟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