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武把子  拼音:wǔ bǎ zi
武行的技艺俗称为「武把子」。
《國語辭典》:武打  拼音:wǔ dǎ
戏曲或电影、电视中用武术搏斗的表演。
《國語辭典》:舞台艺术(舞臺藝術)  拼音:wǔ tái yì shù
广义指舞台上的一切布置、道具、灯光、服装及演员化装表演等关于戏剧的一切艺术。狭义则专指演员表演。
《國語辭典》:踏跷(踏蹺)  拼音:tà qiāo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表演者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的表演。参见「踏高蹻」条。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鼓板、踏跷、扑旗。」也作「踏高跷」、「踏高蹻」、「踩高蹻」。
《漢語大詞典》:踏滚木
亦称“ 踏混木 ”。 古代百戏杂技之一。表演者踩踏圆木,使其滚动,并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至於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踘、分茶弄水,踏混木……不可指数。”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又有踏滚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各呈伎艺。”
《漢語大詞典》:踏毬戏(踏毬戲)
亦作“蹋毬戏”。古代杂技戏名。表演者踩蹬彩画大木球,使之来回走动,与今杂技节目“踩大球”相似。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打毬:“今乐人又有蹋毬之戏,作彩画木毬,高一二尺,女妓登躡,毬宛转而行,縈回去来,无不如意。”文献通考·乐二十:“踏毬戏:踏毬用木毬,高尺餘,伎者立其上,圆转而行也。”
《漢語大詞典》:踏球戏
同“踏毬戏”。亦作“蹋毬戏”。古代杂技戏名。表演者踩蹬彩画大木球,使之来回走动,与今杂技节目“踩大球”相似。
《漢語大詞典》: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漢語大詞典》:送戏(送戲)
旧时戏班为当地权贵义务表演,以求支持。亦指旁人出钱,请戏班为喜庆人家演出。《歧路灯》第七一回:“或有送戏的,署中不过一天,请弟们同赏。次日便送到隍庙,令城中神人胥悦去了。三日之后,赏他十两银就完局。”
《國語辭典》:铁片大鼓(鐵片大鼓)  拼音:tiě piàn dà gǔ
一种起源于山东省的大鼓书。乐器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击拍,后改用铁绰板,并以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说有唱。曲调缠绵婉转。也称为「梨花大鼓」、「犁铧大鼓」、「铁板大鼓」、「山东大鼓」。
《漢語大詞典》:橦末之伎
古代表演爬竿的杂技。《文选·张衡〈西京赋〉》:“百马同轡,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 薛综 注:“於橦末作其形状。” 唐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彀中时落羽,橦末乍升猱。” 清 赵翼 《岁暮宴集梨园小部纵饮追欢即席有作》诗:“凭他橦末 都卢 戏,演出人间傀儡塲。”
《漢語大詞典》:踢磬
杂技的一种。演员仰卧,双脚上举摆弄石磬作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手艺皆有巧名:踢瓶、弄椀、踢磬。”
《國語辭典》:趟马(趟馬)  拼音:tàng mǎ
国剧中,演员右手执鞭挥舞,通过成套、连续的手势、身段、舞步,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演骑在马上慢走、奔腾或下马、转身停住等姿态。趟马时只舞不唱,文武戏各行角色都有此动作。
《國語辭典》:演技  拼音:yǎn jì
表演的技术、手法。如:「他的演技精湛。」
《漢語大詞典》:演播
通过广播表演、讲说。《新华文摘》1981年第5期:“五十五万字,一百零五回的《岳飞传》, 刘兰芳 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整理、改编、演播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