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4,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衔卮
衔卮
衔须
衔月
衔荷
试衔
衔蝉
衔草
前衔
入衔
衔戢
衔土
列衔
衔橛
衔策
《漢語大詞典》:衔卮
犹衔杯。
分類:衔杯
《漢語大詞典》:衔卮(銜巵)
犹衔杯。 南朝 梁 何逊 桓季圭 《至大雷联句》:“江潭望如此,衔巵共君倾。”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每闻频换綬,无復共衔巵。”
分類:衔杯何逊
《漢語大詞典》:衔须(銜鬚)
(1).口含胡须。 东汉 温序 为 隗嚣 别将 苟宇 所拘劫,坚强不屈,拒绝投降。 宇 赐剑使自裁。“ 序 受剑,衔鬚於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鬚污土。’遂伏剑而死。”事见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后因以“衔鬚”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北史·郦道元传论:“ 道元 遭命,有衔鬚之风。”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朱贵庙碑:“ 扬州 都督,殉早衔鬚。”
(2).口含胡须。一种愤怒的表示。南齐书·柳世隆传:“ 攘 兵烧营而去,火起仍觉, 攸之 怒,衔鬚咀之。”
《分类字锦》:衔月(衔月)
苏轼 乱山衔月半床明。
分类:
《漢語大詞典》:衔荷(銜荷)
感恩戴德。晋书·慕容德载记:“若使彼而有知,寧不衔荷矣。”
《漢語大詞典》:试衔(試銜)
古代朝廷授予官吏虚衔,未授正命,谓之“试衔”。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天下州府,例是摄官,皆结试衔,或因勘穷,便关诈假。”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当是时,所除正员官之外,其餘试衔、帖号止以宠激军中将校而已。” 胡三省 注:“试衔,谓试某官某阶,皆以入衔也。”
《漢語大詞典》:衔蝉(銜蟬)
见“ 衔蝉奴 ”。
《漢語大詞典》:衔蝉奴(銜蟬奴)
亦省作“ 衔蝉 ”。 猫名。 宋 黄庭坚 《从随主簿乞猫》:“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明 王志坚 《表异录·羽族》:“ 后唐 琼花公主 ,有二猫,一白而口衔花朵,一乌而白尾,主呼为衔蝉奴、崑崙妲己。”
《分类字锦》:衔草(衔草)
魏文帝短歌行呦呦游鹿衔草鸣麑
分类:麋鹿
《國語辭典》:前衔(前銜)  拼音:qián xián
以前所得到的官衔。唐。杨嗣复 谢寄新茶诗:「封题寄与杨司马,应为前衔是相公。」唐。薛调《无双传》:「齐运以仙客前衔,为富平县尹,知长乐驿。」
分類:过去官衔
《漢語大詞典》:入衔(入銜)
指朝廷高级官员入宰相官衔。因宰相之职,权重位尊,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他名入衔。 唐 白居易 《重和元少尹》诗:“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新唐书·百官志一:“自 高宗 已后,为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 张文瓘 以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同三品’入衔,自 文瓘 始。 永淳 元年,以黄门侍郎 郭待举 、兵部侍郎 岑长倩 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 待举 等始。自是以后,终 唐 之世不能改。”
《漢語大詞典》:衔戢(銜戢)
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晋 陶潜 《乞食》诗:“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貽。” 明 归有光 《与余同麓太史书》:“及两辱手教,衔戢殊深。”
《漢語大詞典》:衔土(銜土)
(1).口含泥土。 三国 魏 曹睿 《短歌行》:“翩翩春燕,端集余堂……衔土缮巢,有式宫房。” 晋 王嘉 拾遗记·虞舜:“ 舜 葬 苍梧 之野,有鸟……名曰凭霄雀,能羣飞衔土成丘坟。”
(2).古代臣下请求死罪的一种表示。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姊妹哭诉於贵妃,妃衔土请命,事乃寝。”按,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太上皇帝》作“衔土祈哀”。参见“ 衔块 ”。
《漢語大詞典》:衔块(銜塊)
(1).口含土块。 南朝 宋 王韶之 《孝子传》:“ 李陶 , 交阯 人。母终……羣鸟衔块,助成坟。”参见“ 衔土 ”。
(2).旧俗人死,口必含物。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含贝,庶人含谷实。事见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故臣下请罪口含土块,以示己有死罪。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禪位,诸 杨 大惧,哭于廷。 国忠 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漢語大詞典》:列衔(列銜)
谓签署职衔。 罗尔纲 《太平天囯史事考·太平天囯领导集团内讧考》:“第四条, 太平天囯 辛酉十一年颁行新历奏章,仍有 杨秀清 列衔。”
分類:签署职衔
《漢語大詞典》:衔橛(銜橛)
亦作“ 衔橜 ”。
(1).马嚼子。韩非子·奸劫弑臣:“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 造父 不能以服马。” 明 文徵明 《失解无聊》诗:“疲马尚怜衔橛在,冥鸿翻困稻粱谋。”一说,衔,指马嚼子;橛,指车之钩心。
(2).指驰骋游猎。《汉书·王吉传》:“訢訢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
(3).见“ 衔橜之变 ”。
《國語辭典》:衔橛之变(銜橛之變)  拼音:xián jué zhī biàn
衔、橛皆为驭马的工具。衔橛之变指车马于行驶中,随时有翻覆的危险。《明史。卷一八八。赵佑传》:「太监刘瑾、丘聚、马永成辈日献鹰犬,导骑射,万一有衔橛之变,岂不为两宫忧?」
《漢語大詞典》:衔策(銜策)
马嚼子和马鞭。亦喻指准绳、准则。汉书·张敞传:“驭黠马者,利其衔策。”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礼为楨干,律等衔策。”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泛驾之马,设衔策以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