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疑情  拼音:yí qíng
中国襌宗称修行襌法的行者,当他专心致意在话头或公案上,对外境不起分别作用,这种状况称为「疑情」。《襌宗决疑集》:「只贵话头上疑情,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
《國語辭典》:道具  拼音:dào jù
1.戏剧、电影或其他表演中所需的舞台用具。大道具如床、椅子,小道具如茶杯等。
2.佛家称可资助僧徒学道的器具。
《漢語大詞典》:库子(庫子)
(1).掌管官库者。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把官库视同己物,更狠如 盗跖 之徒。官攒、库子均摊着要,弓手、门军那一箇无。”《水浒传》第二七回:“把贜物并行凶刀杖封了,发与库子,收领上库。”
(2). 明 代官府科派的经常性差役(常役)名目之一。属均徭类。亦指服此役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趁办官钱:“ 浙省 广济库,岁差 杭 城諲实户若干名,充役库子。”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赋役》:“吾 松 之重役有五:一曰库子……库子有各库不同,而惟县堂为最。盖一县杂费,与迎送上官,种种不经,俱责成於库子。”参阅 周伯棣 《中国财政史》第三编第八章第二节。
(3).僧职名。又称库司行者。寺院中司会计之事的行者。《百丈清规·东序知事》:“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
《漢語大詞典》:执袂(執袂)
拉住衣袖。形容分别时依恋不舍。亦借指送行者。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迴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 仇兆鳌 注:“执袂,送行者。”
《漢語大詞典》:六藏
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 成玄英 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难经·三十九难》:“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列子·仲尼:“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佛教语。原以龟藏其头尾四足避害,比喻修行者藏其六识。后泛指退避忍让。参阅《杂阿含经》四三。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
《漢語大詞典》:觉苑(覺苑)
(1).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招提何清浄,良牧驻轩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宋 苏轼 《赐济阳郡王曹佾罢散兴龙节道场酒果口宣》:“卿位重戚藩,望隆耆德,归诚觉苑,增祝寿山。”
(2).比喻修行者的心境。 元 清珙 《闲咏》:“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漢語大詞典》:驱乌(驅烏)
驱赶乌鸦。佛教有驱乌沙弥,指男孩修行者。四分律·受戒揵度之四:“佛问 阿难 :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听令出家。” 清 钱谦益 《孙子长徵君六十寿序》:“ 兔园 之师,驱乌之子,促膝引手,人人得至其前。”
《国语辞典》:本尊  拼音:běn zūn
密宗的修行者称自己的护法神为「本尊」。
《漢語大詞典》:悬记(懸記)
指佛遥记修行者未来证果、成佛的预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 阿难 弟子 末田底迦罗汉 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后亦泛指预言。 清 钱谦益 《赠程穆倩序》:“凡吾所言者,皆异人悬记之所未及。”
《漢語大詞典》:赍物(齎物)
供应给屯戍、出使等远行者携带使用的物品。史记·大宛列传:“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齎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汉书·张骞传:“其使皆私县官齎物。” 颜师古 注:“言所齎官物,窃自用之,同於私有。”
《漢語大詞典》:孙行者(孫行者)
即 孙悟空 。佛教中未剃度的出家人称行者。详“ 孙悟空 ”。
《國語辭典》:孙悟空(孫悟空)  拼音:sūn wù kōng
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的人物。玄奘弟子之一,为石猴之精灵,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凭著机智灵变,降服妖魔,化解危难,帮助唐三藏达成取经任务。
《國語辭典》:摇装(搖裝)  拼音:yáo zhuāng
一种饯行的旧俗。远行者先择吉日出门,与亲友于江边饮宴后,移动船身离岸即返,象徵已经启碇。至于正式的开航,则另订他日出发,称为「摇装」。后泛指饯行。南朝梁。沈约〈却东西门行〉:「摇装非短晨,还歌岂明发。」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國語辭典》:人行道  拼音:rén xíng dào
专供行人通行的骑楼、走廊、地面道路、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道。
《国语辞典》:波罗夷(波罗夷)  拼音:bō luó yí
修行者所遵守的根本戒律。为梵语Pārājika的音译。在大乘菩萨戒律中,犯戒者要被逐出僧团,且不能成为菩萨。《四分律》卷一:「云何名波罗夷?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复如是,犯此法者不复成比,故名波罗夷。」《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若菩萨为利养故自赞毁他,是名菩萨波罗夷。」
《国语辞典》:四念处(四念处)  拼音:sì niàn chù
佛教用语。佛教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精神专注地观察:身体是不乾净的;一切的觉受是苦;心念是无常,刹那生灭;一切现象都无实体。并一而再地练习。《杂阿含经》卷二○:「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