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1,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酒田光血
嚼穿龈血
泣血(又作:泪成血)
马嵬恨血(又作:马嵬血)
鸣髇血污
伍将军血污衣冠
猩血
血洒芳枝
词典
流血
泣血
血泪
汗血
血气
碧血
血食
典故
刎田光
 
田光刎头
 
田光老矣
 
酒田光血


《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30~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30~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典故  
张巡
 
张巡嚼齿
 
怒切齿
 
有齿嚼欲碎
 
死同巡远
 
男儿嚼齿
 
睢阳骂贼
 
骂贼睢阳
 
雎阳齿

相关人物
张巡
 
许远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忠义列传下·张巡〉~4900~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贲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十月,城陷,巡与姚訚、南霁云、许远,皆为贼所执。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巡大骂曰:「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义其言,将礼之,左右曰:「此人守义,必不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与姚闇、霁云同被害,唯许远执送洛阳。
典故 
泪成血


《礼记·檀弓上》
「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东汉·郑玄注:「言泣无声如血出。」

例句

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 曹邺 下第寄知己

僻居城南隅,颜子须泣血。 曹邺 成名后献恩门

泪有潜成血,香无却返魂。 窦常 凉国惠康公主挽歌

典故
离马嵬
 
马嵬坡
 
马嵬尘
 
马嵬恨血
 
马嵬血
 
马嵬风雨

相关人物
安禄山
 
杨国忠
 
杨玉环(杨贵妃)


《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上·玄宗杨贵妃〉~280~
天宝中,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大立边功,上深宠之。禄山来朝,帝令贵妃姊妹与禄山结为兄弟。禄山母事贵妃,每宴赐,锡赉稠沓。及禄山叛,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列传上·杨贵妃〉~3495~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典故
鸣髇血污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88~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镝,箭也,如今鸣箭也。」
典故
伍将军血污衣冠
 
悬头城门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79~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吴越春秋》卷第五〈夫差内传·十三年〉~9~
吴王置酒文台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执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将复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群臣贺曰:「大王躬行至德,虚心养士,群臣并进,见难争死;名号显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赏,亡国复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于是子胥据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王大怒,曰:「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臣不敢爱身,恐吾国之亡矣。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今大王诛臣,参于桀纣。大王勉之,臣请辞矣。」子胥归,谓被离曰:「吾贯弓接矢于郑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听从吾计,破楚见凌之雠。欲报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祸将及汝。」被离曰:「未谏不听,自杀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徒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托汝子于齐鲍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勾践二十一年〉~255~
吴师大败。越之左右军乃遂伐之,大败之于囿,又败之于郊,又败之于津,如是三战三北,俓至吴,围吴于西城。吴王大惧,夜遁。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欲入胥门,来至六七里,望吴南城,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越军大惧,留兵假道。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越军坏败,松陵却退,兵士僵毙,人众分解,莫能救止。范蠡、文种乃稽颡肉袒,拜谢子胥,愿乞假道。子胥乃与种、蠡梦曰:「吾知越之必入吴矣,故求置吾头于南门,以观汝之破吴也。惟欲以穷夫差。定汝入我之国,吾心又不忍,故为风雨以还汝军。然越之伐吴,自是天也,吾安能止哉?越如欲入,更从东门,我当为汝开道,贯城以通汝路。」于是越军明日更从江出,入海阳,于三道之翟水,乃穿东南隅以达。越军遂围吴,守一年,吴师累败。
典故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三〈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碧阑干外翠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猩色屏风画折枝】【猩血屏风画折柘枝】【猩色屏风画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典故
血洒芳枝


《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三〈闻子规【末句缺二字】〉
冤禽名杜宇,此事更难知。昔帝一时恨,后人千古悲。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况是天涯客,那堪●●眉。
《國語辭典》:流血  拼音:liú xiě
1.出血。《礼记。内则》:「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三国演义》第二九回:「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
2.指争战杀戮等造成人员的受伤流血或死亡。如:「流血事件」。《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
3.引申为辛劳。如:「我们祖先曾在这块土地上,开垦拓荒,流血流汗。」
《國語辭典》:泣血  拼音:qì xuè
形容非常的悲恸。《礼记。檀弓上》:「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國語辭典》:血泪(血淚)  拼音:xiě lèi
1.血水和泪水。多用于比喻辛酸悲痛。如:「血泪史」。唐。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2.哭泣到眼泪几已枯乾,而流出血来。形容悲泣至极。唐。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血泪盈襟,词竟不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
《漢語大詞典》:汗血
(1).汗与血。 唐 顾况 《从军记》之二:“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孽海花》第二回:“靠了那班举人、进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拚着数十年汗血,斫着十几万头颅,把那些革命军扫荡得乾乾净净。”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2).流汗流血。借指辛劳与奋战。后汉书·崔駰传:“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李贤 注:“汗血谓劳力也。” 续范亭 《如是我闻》诗:“抗 日 何所恃,忠贞与汗血。巩固根据地,首要在建设。”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有时这一刀的力量,确是比千军万马十年辛苦的汗血功劳还重得多啊!”
(3).汗出如血。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种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驥调方汗血,蝇点忽成卢。”
(4).指汗血马。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汗血缓步,呼吸而千里。”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陈仁子不知文章宾主:“汗血空良,而駑马竞逐。”参见“ 汗血马 ”。
《國語辭典》:汗血马(汗血馬)  拼音:hàn xiě mǎ
1.汉时西域大宛国所出产的良种马。因其汗从肩膊流出,其色如血,故称为「汗血马」。西汉时李广利攻打大宛国,曾得此种马,贡献于汉武帝。也称为「汗马」。
2.千里马。宋。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诗:「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國語辭典》:血气(血氣)  拼音:xuè qì
1.有血液、气息的动物。多指人类。《礼记。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2.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列子。天瑞》:「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三国演义》第八六回:「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國語辭典》:碧血  拼音:bì xiě
碧色的血。语本《庄子。外物》:「苌宏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比喻为正义所流的血。元。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分類:牺牲精神
《國語辭典》:血食  拼音:xuè shí
鬼神享受牲牢的祭祀。《国语。齐语》:「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漢語大詞典》:嚼穿龈血(嚼穿齦血)
形容仇恨至极。 宋 文天祥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词:“想男儿慷慨,嚼穿齦血。”
分類:仇恨至极
《國語辭典》:嚼齿(嚼齒)  拼音:jiáo chǐ
咬牙切齿。形容非常痛恨、愤慨的样子。《金史。卷一一○。雷渊传》:「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宋。苏轼〈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
分類:咬牙愤慨
《漢語大詞典》:猩血
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宋 杨万里 《题萧岳英常州草虫轴盖画师之女朱氏之笔》诗之二:“浅著鹅黄作胡蝶,深将猩血染蜻蜓。” 宋 陆游 《雨霁春色粲然喜而有赋》:“千缕麴尘杨柳緑,万枝猩血海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