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两蜗角
 
左处右蛮
 
征蛮
  
战蜗角
 
斗蛮触
 
蜗名
 
蜗左角
  
蜗牛角
  
蜗角名
 
蜗角战
   
蛮攻触
 
蛮争触战
  
蛮触交争
 
蛮触斗
 
蛮触争
 
角上蛮触
 
触与蛮
 
触蛮交战
 
触蛮斗


《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89~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晋·郭象注:「诚知所争者若此之细也,则天下无争矣。」唐·成玄英疏:「蜗之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战争,杀伤既其不少,进退亦复淹时。此起譬也。」

简释

蜗角:喻无谓之争。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典故
一室盘蜗
 
庐如瓜牛
  
蜗书户
  
蜗牛独居
   
蜗卖卜居
 
螖舍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胡昭〉~363~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先字孝然。中平末,白波贼起。时先年二十馀,与同郡侯武阳相随。武阳年小,有母,先与相扶接,避白波,东客扬州取妇。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大阳占户,先留陕界。至十六年,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于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大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为亡士,欲遣船捕取。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后有疫病,人多死者,县常使埋藏,童儿竖子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裴松之案《魏略》云:「焦先及杨沛,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古今注》卷中〈鱼虫〉
蜗牛,陵螺也。形如螔蝓,壳如小螺,热则自悬于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亦曰蜗牛之舍也。蜗壳宛转有文章,绞转为结,似螺壳文,名曰螺縳。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

例句

孤烟起蜗舍,飞鹭下渔梁。 储嗣宗 南陂远望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李商隐 自喜

逃祸栖蜗舍,因醒解豸簪。 杨巨源 赠侯侍御

蜗舍映平湖,皤然一鲁儒。 权德舆 过隐者湖上所居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五

蜗舍喜时春梦去,隼旟行处瘴江清。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

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能迂驺驭寻蜗舍,不惜瑶华报木桃。 钱起 重赠赵给事

《漢語大詞典》:战蜗(戰蝸)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俯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漢語大詞典》:蜗争(蝸争)
见“ 蜗角鬭争 ”。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蝸角)  拼音:guā jiǎo
1.蜗牛的角。比喻细小。南朝梁。沈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北周。庾信〈小园赋〉:「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2.比喻为小事而时起争端。参见「蛮触相争」条。《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庐(蝸廬)  拼音:guā lú
1.像蜗壳形状的圆形庐舍。
2.谦称自己的屋舍窄小。唐。骆宾王〈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诗:「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宋。陆游 恋绣衿。不惜貂裘换钓篷词:「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也作「蜗居」、「蜗舍」。
《漢語大詞典》:蜗牛庐(蝸牛廬)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漢語大詞典》:蜗牛庐(蝸牛廬)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漢語大詞典》:蜗牛舍(蝸牛舍)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
《國語辭典》:蜗舍(蝸舍)  拼音:guā shè
谦称自己的房舍窄小。南朝梁。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也作「蜗庐」、「蜗居」。
《漢語大詞典》:蜗牛舍(蝸牛舍)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