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蜃气(蜃氣)
亦作“蜄气”。 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沉浮,疑诸蜃气,夕復显晦,乍若潜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会母》:“谩委蛇 淄青 道,万里晴光重照,会见波恬蜃气销。”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在那辽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
《漢語大詞典》:蜃气楼(蜃氣樓)
即蜃楼。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十:“接连着好几天都是晴天,地面干燥得就和沙漠一样。 武昌城 远远地在阳炎中横陈着,脚根是看不见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气楼。” 郁达夫 《沉沦》一:“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参见“蜃楼”。
分類:蜃楼
《國語辭典》:蜃楼(蜃樓)  拼音:shèn lóu
参见「海市蜃楼」条。唐。白居易泛湓水〉诗:「城雉映水见,隐隐如蜃楼。」
《漢語大詞典》:蜃云(蜃雲)
即蜃气。 南朝 梁 沈约 《奉华阳王外兵》诗:“烂熳蜃云舒,嶔崟山海出。”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西北隅则揭经楼,双立岳峰,两危蜃云。” 明 唐顺之 《送王翰林浙江兵备副使》诗:“帆檣万里输鮫织,楼阁三秋吐蜃云。”参见“ 蜃气 ”。
分類:蜃气
《漢語大詞典》:蜃气(蜃氣)
亦作“蜄气”。 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沉浮,疑诸蜃气,夕復显晦,乍若潜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会母》:“谩委蛇 淄青 道,万里晴光重照,会见波恬蜃气销。”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在那辽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
《漢語大詞典》:蜃氛
犹蜃气。 唐 熊曜 《琅琊台观日赋》:“尔其秋景超忽,晴光焕发;蜃氛干云,蚌胎候月。”
分類:蜃气
《漢語大詞典》:海气(海氣)
(1).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 ,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 唐 张子容 《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清 周亮工 《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 吴 山搅 越 青。”
(2).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唐 骆宾王 《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 海市蜃楼 ”。
(3).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國語辭典》:蜃楼(蜃樓)  拼音:shèn lóu
参见「海市蜃楼」条。唐。白居易泛湓水〉诗:「城雉映水见,隐隐如蜃楼。」
《漢語大詞典》:蜃气(蜃氣)
亦作“蜄气”。 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沉浮,疑诸蜃气,夕復显晦,乍若潜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会母》:“谩委蛇 淄青 道,万里晴光重照,会见波恬蜃气销。”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在那辽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
《漢語大詞典》:白蜃云(白蜃雲)
白色蜃气。借指雾气。 元 陈旅 《题韩伯清所藏郭天锡画》诗:“林扃暝落青枫雨,水郭寒生白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