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蛮髦(蠻髦)
犹蛮夷。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清 顾炎武 《与原一甥》:“至于 山东 人情,固已不啻蛮髦,南方亲友,亦未见缨冠之救也。”
分類:蛮夷
《漢語大詞典》:蛮左(蠻左)
即蛮夷。 隋 唐 时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武陵 有五溪,谓 雄溪 、 樠溪 、 无溪 、 酉溪 、 辰溪 。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 五溪蛮 也。”周书·乐逊传:“民多蛮左,未习儒风。”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蛮左:“《隋地志》末段云:‘ 南郡 夷陵 诸郡,多杂蛮左。’……蛮左,即蛮夷,乃当时语。”参见“ 蛮夷 ”。
分類:蛮夷时语
《國語辭典》:蛮夷(蠻夷)  拼音:mán yí
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国语。楚语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有一日圣明主招安去,扫蛮夷辅圣朝。」
《漢語大詞典》:蛮僰(蠻僰)
犹蛮夷。 僰 ,古西南夷名,今 云南 贵州 尚有其种族。汉书·王莽传下:“ 胡 虏未灭诛,蛮 僰 未絶焚。”
《漢語大詞典》:逋蛮(逋蠻)
指逋慢不顺的蛮夷。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今天下虽无事, 河 湟 有黠虏之患, 岭 徼有逋蛮之虞。”
分類:不顺蛮夷
《漢語大詞典》:负海(負海)
(1).背靠大海。战国策·齐策一:“南有 韩 魏 ,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 秦 ,将无奈我何!”新唐书·忠义传中·贾循:“地南负海,北属 长城 ,林埌岑翳,寇所蔽伏。”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 嘉定 负海,去郡治二百里所,往来以潮汐为候。”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者西方数省,外稍负海,而内有险阻之形势。”
(2).借指边远国家,蛮夷之地。管子·霸言:“大国小大有谋,彊弱有形。服近而彊远,王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折节事强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尹知章 注:“谓以蛮夷攻蛮夷。蛮夷负海以为固,故曰负海。”
《国语辞典》:鴃舌  拼音:jué shé
鴃,伯劳鸟。鴃舌比喻蛮夷难懂的语言。《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漢語大詞典》:夷荒
指蛮夷荒远之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 留侯 起亡虏,威武赫夷荒。” 明 王世贞 《送吴中丞入为少司徒》:“日月垂南纪,风云护朔方;七擒收属国,一战扫夷荒。”
分類:蛮夷荒远
《漢語大詞典》:髽首
(1).以麻束发。《淮南子·齐俗训》:“ 三苗 髽首, 羌 人括领,中国冠笄, 越 人劗髮,其於服一也。” 高诱 注:“髽,以枲束髮也。”
(2).以麻束发的人。古时借指蛮夷或蛮夷之邦。 晋 左思 《魏都赋》:“髽首之豪,鐻耳之杰,服其荒服,敛衽 魏 闕。”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离身 反踵 之君,髽首 贯胸 之长,屈膝厥角,请受缨縻。” 清 张澍 续黔书·小蟹:“ 黔 为 鬼方 ,即无肠公子,郭索横行,彼髽首鐻耳之伦,且易而玩之矣。”
分類:束发蛮夷
《漢語大詞典》:蛮夏(蠻夏)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國語辭典》:编发(編髮)  拼音:biān fǎ
编结发辫。如:「他最擅长替人编发。」
《漢語大詞典》:八蕃
(1).谓八方蛮夷之地。 晋 左思 《魏都赋》:“搦 秦 起 赵 ,威振八蕃。”
(2). 唐 代谓 高丽 、 真腊 、 波斯 、 吐蕃 、 坚昆 、 突厥 、 契丹 、 靺鞨 为八蕃。新唐书·西域传赞:“东至 高丽 ,南至 真腊 ,西至 波斯 、 吐蕃 、 坚昆 ,北至 突厥 、 契丹 、 靺鞨 ,谓之‘八蕃’。”
《漢語大詞典》:赤髀
以赤色涂染股部。相传为古代南方蛮夷族的一种习俗。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今即 梁 、 汉 、 巴 、 蜀 、 武陵 、 长沙 、 庐江郡 夷是也。用糝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 盘瓠 ,其俗至今。故世称‘赤髀横裙, 盘瓠 子孙’。” 宋 晁补之 《开梅山》诗:“木皮草实五色文, 武溪 赤髀皆子孙。”
《漢語大詞典》:邈蛮(邈蠻)
边远地区的蛮夷。 三国 蜀 诸葛亮 《南征表》:“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糺合其类二千餘人,求欲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