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3
词典
1
分类词汇
12
分类词汇
推头
讹词儿
牡丹社事件
寻由头儿
推三扯四
挑斜岔儿
送话
苞茅不贡
作幌子
抓碴儿
得钱卖放
逻揸儿
《國語辭典》:
推头(推頭)
拼音:
tuī tóu
1.用推剪理头发。
2.推诿。《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赵大架子推头有公事,还要到衙门里去。」《文明小史》第五二回:「你刚才不说是美国定了华工禁约么?我就可借此推头了。」
分類:
方言
推托
藉口
《国语辞典》:
讹词儿(讹词儿)
拼音:
é cí ér
1.找藉口。如:「他做错了事反倒责备我们,真会讹词儿。」
2.藉口。如:「明明就是他撞坏的,别听他的讹词儿!」
分类:
藉口
《国语辞典》:
牡丹社事件
拼音:
mǔ dān shè shì jiàn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三月,日本藉口琉球难民为台湾牡丹社生番杀害,出兵犯台,占据琅𤩝(今屏东县恒春镇),清廷派员与之交涉,时经半载,方于是年九月签定中日北京台事专约三条,而使日军撤退,史称为「牡丹社事件」。也称为「琅𤩝事件」。
分类:
同治
十三
三月
日本
藉口
琉球
难民
杀害
公元
《国语辞典》:
寻由头儿(寻由头儿)
拼音:
xún yóu tóu ér
找理由、找藉口。《金瓶梅》第八一回:「月娘见他骂大骂小,寻由头儿和人嚷闹上吊,汉子又两番三次无人处在根前无礼,心里也气得没入脚处。」
分类:
理由
藉口
《国语辞典》:
推三扯四
拼音:
tuī sān chě sì
以各种藉口推托。《
红楼梦
》第六二回:「好生给姨妈搥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扯四的。」
分类:
藉口
推托
《国语辞典》:
挑斜岔儿(挑斜岔儿)
拼音:
tiǎo xié chà ér
找个不相干的藉口。《
儿女英雄传
》第二六回:「心想挑个斜岔儿,把大家逊出去,就完了事了,再不想从旁出来了个张金凤。」
分类:
不相干
藉口
《国语辞典》:
送话(送话)
拼音:
sòng huà
说话不小心,留下话柄,使人有所藉口。如:「你简直是往人嘴底下送话,那有这样说的呢!」
分类:
不小心
留下
话柄
藉口
《国语辞典》:
苞茅不贡(苞茅不贡)
拼音:
bāo máo bù gòng
春秋时齐国以楚国不向周朝入贡苞茅为藉口,出兵攻打楚国的故事。典出《左传。僖公四年》。
分类:
齐国
周朝
朝入
入贡
苞茅
藉口
《国语辞典》:
作幌子
拼音:
zuò huǎng zi
以无关的事件作藉口来掩饰真意。《
红楼梦
》第三四回:「分明是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来作幌子!」
分类:
无关
事件
藉口
掩饰
真意
《国语辞典》:
抓碴儿(抓碴儿)
拼音:
zhuā chá ér
1.找藉口。如:「实话实说,别尽抓碴儿。」
2.找碴、找麻烦。如:「他俩素来不合,总是互相抓碴儿。」也作「抓茌儿」。
分类:
找碴
藉口
找麻烦
《国语辞典》:
得钱卖放(得钱卖放)
拼音:
dé qián mài fàng
收取贿赂的钱财,将人犯放走,或隐埋实情找藉口推托。如:「司法人员一切依法行政,绝对不可以有得钱卖放,知法犯法的事情发生。」
分类:
收取
贿赂
钱财
人犯
放走
实情
藉口
推托
《国语辞典》:
逻揸儿(逻揸儿)
拼音:
luó zhā ér
找机会、寻藉口。《金瓶梅》第二九回:「一五一十告诉西门庆说,来昭媳妇子一丈青怎的在后边指骂,说你打了他孩子,要逻揸儿和人攘。」
分类:
找机会
藉口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