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十薮(十藪)
古代十大湖泊的总称。尔雅·释地:“ 鲁 有 大野 、 晋 有 大陆 、 秦 有 杨陓 、 宋 有 孟诸 、 楚 有 云梦 、 吴 越 之间有 具区 、 齐 有 海隅 、 燕 有 昭余祁 、 郑 有 圃田 、 周 有 焦护 ,十藪。”
分類:湖泊
《漢語大詞典》:寠薮(寠藪)
见“ 寠数 ”。
《漢語大詞典》:寠数(寠數)
亦作“ 寠藪 ”。 以头顶盆时盆底所垫之物。汉书·东方朔传:“乃覆树上寄生,令 朔 射之, 朔 曰:‘是寠藪也。’ 舍人 曰:‘果知 朔 不能中也。’ 朔 曰:‘生肉为膾,乾肉为脯;著树为寄生,盆下为寠数。’”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寠,音贫寠之寠,藪,音数钱之数。寠数,戴器也,以盆盛物戴於头者,则以寠数荐之,今卖白团饼人所用者是也。”
分類:头顶
《骈字类编》:园薮(园薮)
齐书陈显达传:沈仆射年在悬车,将念几杖,欢歌园薮,绝影朝门。
《漢語大詞典》:榛薮(榛藪)
山林,丛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於是磎填谷塞,榛藪平夷。缘山置罝。弥野张罘。” 晋 陆云 《荣启期赞》:“遂放志一丘,灭景榛藪。居真思乐之林,利涉忘忧之沼。”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虽出幽谷,迁于乔木,然为二物之计,未若栖窜於林薄,摄生乎榛藪也。”
分類:山林丛林
《骈字类编》:春薮(春薮)
魏晋 支遁 八关斋诗三首 其三 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
《漢語大詞典》:抖薮(抖藪)
见“ 抖擞 ”。
《國語辭典》:抖擞(抖擻)  拼音:dǒu sǒu
1.奋发、振作。《三国演义》第五九回:「目射神光,威风抖擞。」《平妖传》第九回:「脚穿一双把滑的多耳麻鞋,手提一根檀木棍儿,抖擞精神,飞也似的一般奔去。」也作「抖搜」、「陡搜」。
2.振动、拂开。唐。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诗:「抖擞尘埃定,谒师见真宗。」《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
3.涤除烦恼。宋。王炎〈夜半闻雨再用前韵〉:「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吟哦无好语。」也作「斗薮」。
《漢語大詞典》:弊薮(弊藪)
弊害之渊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此最为弊藪,而无如之何。” 清 林则徐 《谕十三行附近应筑墙设栅妥议禀办札》:“该府、县、副将等惟当悉心妥议,实力奉行,以期永塞奸窬,扫除弊藪。”
分類:弊害渊薮
《漢語大詞典》:八薮(八藪)
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汉书·严助传:“九州为家,八藪为囿。” 颜师古 注:“八藪,谓 鲁 有 大野 , 晋 有 大陆 , 秦 有 杨污 , 宋 有 孟诸 , 楚 有 云梦 , 吴 越 之间有 具区 , 齐 有 海隅 , 郑 有 圃田 。”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藪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腾。”因八薮分布诸地,故也用以指八方或广阔的疆域。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地图启》:“洞该八藪,混观六合。”
分類:泽薮分布
《漢語大詞典》:仙薮(仙藪)
仙人聚居处。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入林屋洞》:“屹若造灵封,森如达仙藪。”
《漢語大詞典》:竹薮(竹藪)
竹子丰茂的地区。 唐 李贺 《昌谷诗》:“竹藪添堕简,石磯引鉤饵。”
《漢語大詞典》:冤薮(冤藪)
冤枉聚积之处。 明 沈鲸《双珠记·卖儿繫珠》:“愁城冤藪,坚深与谁剖。”
分類:冤枉聚积
《漢語大詞典》:皋薮(皋藪)
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 汉 徐干 《齐都赋》:“於是羽族咸兴,毛羣尽起,上蔽穹庭,下被皋藪。”
《骈字类编》:花薮(花薮)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时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至八日,以次入宣阳门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于时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
《漢語大詞典》:九薮(九藪)
指古代九大湖泊。国语·周语下:“陂障九泽,丰殖九藪。”吕氏春秋·有始:“九藪: 吴 之 具区 , 楚 之 云梦 , 秦 之 阳华 , 晋 之 大陆 , 梁 之 圃田 , 宋 之 孟诸 , 齐 之 海隅 , 越 之 鉅鹿 , 燕 之 大昭 。”按,九薮的名称与所在,古籍记载不一。参阅周礼·夏官·职方氏《淮南子·地形训》
分類:湖泊所在
《韵府拾遗 有韵》:象薮(象薮)
释惟则诗:龙渊象薮亦多士,跻跻熟视宗纲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