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爱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著、染著。深执著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宝积经九十七曰:「如蝇见于吐,而生爱著心。」六十华严经二十五曰:「不能乾竭爱著大海。」
【佛学常见辞汇】
贪爱不舍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爱者恩爱亲爱之谓,著者执著贪著之谓。深执著恩爱之境而难离情,是谓爱著。
(术语)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著、染著。深执著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宝积经九十七曰:「如蝇见于吐,而生爱著心。」六十华严经二十五曰:「不能乾竭爱著大海。」
【佛学常见辞汇】
贪爱不舍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爱者恩爱亲爱之谓,著者执著贪著之谓。深执著恩爱之境而难离情,是谓爱著。
爱著慈悲心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从爱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杂语)从爱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爱著生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有生者,不论在如何之境遇,不免生老病死,不悟之,而思惟永久不灭,执著于此世。是曰爱著生死。
(杂语)凡有生者,不论在如何之境遇,不免生老病死,不悟之,而思惟永久不灭,执著于此世。是曰爱著生死。
爱著迷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切万有,为五蕴和合而假存者,不知此理而执著一切万物为常恒不易,谓之爱著迷。
(杂语)一切万有,为五蕴和合而假存者,不知此理而执著一切万物为常恒不易,谓之爱著迷。
乐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娱乐执著也。法华经譬喻品曰:「犹故乐著,嬉戏不已。」大悲经三曰:「若有众生,乐著生死三有爱果。」
(术语)娱乐执著也。法华经譬喻品曰:「犹故乐著,嬉戏不已。」大悲经三曰:「若有众生,乐著生死三有爱果。」
诸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著者执著也。凡夫执著于生死,二乘执著于涅槃,菩萨执著于所證之法,统之曰诸著。法华经方便品曰:「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术语)著者执著也。凡夫执著于生死,二乘执著于涅槃,菩萨执著于所證之法,统之曰诸著。法华经方便品曰:「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系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系于事物而局执也。与执著同。涅槃经十七曰:「系著者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
(术语)心系于事物而局执也。与执著同。涅槃经十七曰:「系著者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
猕猴著黐
【佛学大辞典】
(传说)涅槃经二十五曰:「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猕猴。猕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蹋之,脚复随著;欲脱脚故,以口齧之;口复粘著,如是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之。(中略)猕猴者喻诸凡夫,猎师者喻魔波旬,黐胶者喻贪欲结。(中略)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黐捕猕猴担负归家。」
(传说)涅槃经二十五曰:「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猕猴。猕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蹋之,脚复随著;欲脱脚故,以口齧之;口复粘著,如是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之。(中略)猕猴者喻诸凡夫,猎师者喻魔波旬,黐胶者喻贪欲结。(中略)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黐捕猕猴担负归家。」
恋著
【佛学大辞典】
(杂语)恋慕执著诸可意之境而不舍离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幼稚末有所识,恋著戏处。」诃欲经曰:「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
(杂语)恋慕执著诸可意之境而不舍离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幼稚末有所识,恋著戏处。」诃欲经曰:「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
灭恶复不著善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善恶,本属对名,兹叙真实。宜知不著,盖对待于恶,姑有善名。究竟指归,宜双不取。
一、灭恶 无杀无盗无淫,身之三恶灭。无妄语无绮语无恶口无两舌,口之四恶灭。无贪无瞋无痴,意之三恶亦灭。诸恶不作,自无恶业能拘。
二、不著善 虽不杀生而能救护生命,不有此善,是为不著于善。乃至虽不邪见而能正信因果,不有此善,是为不著于善。众善奉行而亦不著,自不为善业所系。恶固当灭,善亦不著。善恶同无,乃真清净。
前言善恶,本属对名,兹叙真实。宜知不著,盖对待于恶,姑有善名。究竟指归,宜双不取。
一、灭恶 无杀无盗无淫,身之三恶灭。无妄语无绮语无恶口无两舌,口之四恶灭。无贪无瞋无痴,意之三恶亦灭。诸恶不作,自无恶业能拘。
二、不著善 虽不杀生而能救护生命,不有此善,是为不著于善。乃至虽不邪见而能正信因果,不有此善,是为不著于善。众善奉行而亦不著,自不为善业所系。恶固当灭,善亦不著。善恶同无,乃真清净。
著(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凡夫,有种种著,所谓著者:
三境 顺、违、俱非。 三受 乐、苦、不乐不苦。
五欲 色、声、香、味、触。 二烦恼 爱、见。
财等五欲 色、财、名、食、睡。 味禅邪定 略。
四相 我、人、众生、寿者。 四住地惑 欲爱、色爱、有爱、一切见。
一切凡夫,有种种著,所谓著者:
三境 顺、违、俱非。 三受 乐、苦、不乐不苦。
五欲 色、声、香、味、触。 二烦恼 爱、见。
财等五欲 色、财、名、食、睡。 味禅邪定 略。
四相 我、人、众生、寿者。 四住地惑 欲爱、色爱、有爱、一切见。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俗语佛源】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著头脑。」(李明权)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著头脑。」(李明权)
住著
【俗语佛源】
唐·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有「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的诗句,这是描写画面的。住著在佛教中是执著的意思。唐·希运说:「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所谓学无心,就是清心寡欲,不计得失,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断除所有粗细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住著。(无名氏)
唐·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有「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的诗句,这是描写画面的。住著在佛教中是执著的意思。唐·希运说:「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所谓学无心,就是清心寡欲,不计得失,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断除所有粗细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住著。(无名氏)
病鬼碰著阎罗王
【俗语佛源】
病鬼,指病入膏肓,形容可怕的人。阎罗王,指地狱之主。「病鬼碰著阎罗王」,指必死无疑,毫无生还的可能。如《宋史演义》第五一回:「(耶律乙辛)阴与宫婢单登等定谋,诬后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洪基不辨真伪,即将赵惟一系狱,嘱耶律乙辛审问。病鬼碰著阎罗王,还有什么希望?」(李明权)
病鬼,指病入膏肓,形容可怕的人。阎罗王,指地狱之主。「病鬼碰著阎罗王」,指必死无疑,毫无生还的可能。如《宋史演义》第五一回:「(耶律乙辛)阴与宫婢单登等定谋,诬后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洪基不辨真伪,即将赵惟一系狱,嘱耶律乙辛审问。病鬼碰著阎罗王,还有什么希望?」(李明权)
阎罗王撞著对面鬼
【俗语佛源】
谓小鬼对面撞上阎王。谓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即受地狱恶报,碰上阎罗王,无法逃脱。这句俗语是用「因果报应」之说,警诫人们不要作恶。免遭「冥谴」。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阎罗王撞著对面鬼。此例句法,实是鬼撞著阎罗王对面。人作恶事多端,罹冥府桁杨刀锯,亦直受无辞耳。独是暧昧隐情,负疚衷曲,不可对人之处,却有甚于桁杨刀锯者。别时犹可遮饰,一到阎罗王处,孽镜照人,纤毫毕露,真无地自容。」(李明权)
谓小鬼对面撞上阎王。谓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即受地狱恶报,碰上阎罗王,无法逃脱。这句俗语是用「因果报应」之说,警诫人们不要作恶。免遭「冥谴」。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阎罗王撞著对面鬼。此例句法,实是鬼撞著阎罗王对面。人作恶事多端,罹冥府桁杨刀锯,亦直受无辞耳。独是暧昧隐情,负疚衷曲,不可对人之处,却有甚于桁杨刀锯者。别时犹可遮饰,一到阎罗王处,孽镜照人,纤毫毕露,真无地自容。」(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