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箸作
(1).写作的成品。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身后之荣,不在官职,而在箸作也。”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圣武记〉叙川楚教匪谋篇尚未尽善》:“ 邵阳魏默深 先生 源 ,箸作等身,所箸
《圣武记海图志》,尤风行海内。”
(2).古代职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掌国史资料及撰述之职。 宋 苏轼 有
《送岑箸作》诗。
《漢語大詞典》:大著作
著作郎的别称。也称大著作郎。
《漢語大詞典》:大着作(大著作)
著作郎的别称。也称大著作郎。
《晋书·职官志》:“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
《陈书·宣帝纪》:“三年,春正月癸丑,以尚书右僕射、领大著作 徐陵 为尚书僕射。”
《隋书·百官志上》:“著作郎谓之大著作, 梁 初 周捨 、 裴子野 ,皆以他官领之。”
《國語辭典》:著作 拼音:zhù zuò
1.撰述写作。《文选。班固。答宾戏》:「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列之馀事耳。」
2.作品。《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漢語大詞典》:大着(大著)
(1).官名。 三国 魏明帝 太和 中始设著作郎,掌修国史。 晋 代称著作郎为大著作郎, 宋 人称为大著。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独 晋 人谓著作郎为大著作,
《职官志》亦然。今称著作郎曰大著,觕有据依。”
(2).对他人著作的尊称。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大著精妙无伦,佩伏佩伏。” 鲁迅
《书信集·致陈光尧》:“蒙惠书并眎大著,浩如河汉,拜服之至。”
《国语辞典》:吕祖谦(吕祖谦) 拼音:lǚ zǔ qiān
人名。(西元1137~1187)字伯恭,宋金华人。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与朱熹、张栻齐名,称为「东南三贤」。其文词闳肆辨博,于诗书春秋,多究古义,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
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等。
《國語辭典》:北门学士(北門學士) 拼音:běi mén xué shì
唐自高宗乾封以后,召文士起草文词,参与朝政,以分宰相之权。由于常在北门等候召见,当时人便称为「北门学士」。《旧唐书。卷八七。列传。刘祎之》:「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宋。
陆游 〈〉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