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与虚空藏菩萨经同本异译。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宋法贤译。但有陀罗尼而无经文。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梁录失译。佛在鸡罗莎山顶,一比丘为恶病所持,一比丘为恶鬼所持,请虚空藏菩萨哀求于佛,佛现神力,七佛于空中各说一咒。
喜见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之略。药王菩萨之前身,尝为供养法华经而烧身者。法华经药王品曰:「是一切众生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中略)以供养佛。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旃檀,(中略)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中略)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
喜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具名金刚喜菩萨,阿閦如来四亲近之一。
登地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初地即欢喜地行位之菩萨也。(参见:登地)。
【佛学常见辞汇】
登入初地(即欢喜地)之位的菩萨。
登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登其中十地之位谓之登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后也。而十地之间自初地至第十地之终要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其初地称欢喜地,始断一分烦恼而悟一分法性欢喜之位也,以后登地之菩萨又名法身之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发生金刚部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一行第一位,密号曰不坏金刚,发生金刚部之诸尊,故有此名。故有此尊为金刚部部母之说,与金刚针菩萨同体。白黄色,法界定印上立独股,著天衣,坐赤莲。
普贤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又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同一体也,(参见:普贤)
【三藏法数】
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伏道者,伏即潜伏之义。谓普贤能伏初起微细无明,居等觉位,在众菩萨之首,故云伏道之顶。断道者,谓断初起微细无明惑也。邻者,近也。极圣者,佛也。)
普贤菩萨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等月菩萨所问三昧经之异名。
普贤菩萨劝发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八品之名。法华之终,普贤菩萨由东方来,于末世之行者劝发法华也。
普贤菩萨行愿赞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最后偈文之异译,后有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一咒。
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根本咒一与治病咒六。
普广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随愿往生经之异名。
华严菩萨
【佛学大辞典】
(人名)梵僧称清凉国师澄观为华严菩萨。见稽古略三。
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馀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俗语佛源】
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菩萨,乃是梵语菩提萨(Bodhisattva)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普渡众生,往往变现各种「化身」,如观世音菩萨就有「三十三身」。《法华经·五百弟子品》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声闻,即罗汉。唐·白居易《送守实上人游江南》诗:「无妨菩萨是船师。」船师,是「凡夫」身。此外,「萨(Sattva)除译为「有情」、「众生」外,亦译作「勇猛」。因此,「菩萨」亦可释谓勇猛求取佛道的圣者。(李明权)
【三藏法数】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是名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