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5,分3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浩荡
荡荡
荡漾
摇荡
澹荡
雁荡
飘荡
淡荡
骀荡
荡子
荡涤
荡然
旷荡
扫荡
震荡
《國語辭典》:浩荡(浩蕩)  拼音:hào dàng
1.广博浩大的样子。《楚辞。屈原。九歌。河伯》:「登昆崙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晋。潘岳〈河阳县作〉诗二首之一:「洪流何浩荡,修芒郁岧峣。」
2.无常不定、心无所主的样子。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荡。」
《國語辭典》:荡荡(蕩蕩)  拼音:dàng dàng
1.广大。《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2.平坦、平易。《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3.法度废坏的样子。《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國語辭典》:荡荡(盪盪)  拼音:dàng dàng
1.浮誇不实的样子。《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2.法度废坏的样子。如:「版版荡荡」。
《國語辭典》:荡漾(蕩漾)  拼音:dàng yàng
振动起伏,多用于指水波、声音。唐。李白〈惜馀春赋〉:「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也作「荡漾」。
《國語辭典》:荡漾(盪漾)  拼音:dàng yàng
振动起伏,多用于指水波、声音。如:「水波荡漾」。也作「荡漾」。
《漢語大詞典》:荡瀁(蕩瀁)
亦作“ 盪漾 ”。 波动貌。 唐 张说 《江山愁心赋寄子岳州作》:“江上之深林兮,杳冥蒙而不已。鸟为花兮猿为子,纷盪瀁兮言莫拟。” 明 张居正 《游衡岳记》:“五峰背拥,云海盪漾,亦胜境地。”
同“ 荡漾 ”。
(1).水波上下起伏。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王微〈养疾〉》:“北渚有帝子,荡瀁不可期。”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瀁。”
(2).思想、感情等起伏波动。 唐 李白 《愁阳春赋》:“荡瀁惚怳,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國語辭典》:摇荡(搖蕩)  拼音:yáo dàng
1.摇动晃荡、动荡不安。《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
2.鼓舞、鼓动。《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
《國語辭典》:摇荡(搖盪)  拼音:yáo dàng
摇摆晃荡。如:「窗口的风铃随风摇荡,发出清脆的声音。」
《國語辭典》:澹荡(澹蕩)  拼音:dàn dàng
舒缓荡漾。唐。陈鸿《长恨传》:「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
《骈字类编》:雁荡(雁荡)
宋 叶适 赋董季兴玩书岩 美哉骨清神亦爽,西瞻匡庐东雁荡。
宋 陈傅良 同游张园酒中各叹明年未知谁与此会余最衰病宜去因作诗识之 明年此会知谁共,雁荡山前寄好音。
宋 刘克庄 方寺丞新第二首 其一 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
《韵府拾遗 养韵》:叶适诗西瞻匡庐东雁荡
《國語辭典》:飘荡(飄蕩)  拼音:piāo dàng
1.在空中随风飘动或在水面随波浮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同众下海,遭风飘荡,不知所止。」
2.流浪、飘泊。《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念备一生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
3.飘摇动荡。《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鲍勋》:「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
《漢語大詞典》:淡荡(淡蕩)
(1).水迂回缓流貌。引申为和舒。 唐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诗:“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绣幃中淡荡春风,红浪轻翻翠被重。” 清 毛祥麟 《墨馀录·平原闻诗记》:“对景一吟,意惟清丽,如朝烟夕霞,别具一种淡荡可人之致,斯亦已耳。”
(2).犹含糊。 冰心 《往事二》八:“一切离别恨都不是淡荡的,犹疑的;是分明的,真切的,急如束湿的。”
(3).犹散淡;悠闲自在。 清 钱谦益 《感叹旧游如在宿昔作此诗以寄之》:“羡君真作淡荡人,閒即牵舟湖上住。”
《國語辭典》:骀荡(駘蕩)  拼音:dài dàng
1.广大。《玉篇。马部》:「骀荡,广大意。」
2.放荡、纵放。《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3.景色舒放。南朝齐。谢朓〈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
4.态度安详。《文选。马融。长笛赋》:「安翔骀荡,从容阐缓。」
《國語辭典》:荡子(蕩子)  拼音:dàng zǐ
游子。指远行不归,流荡忘返的人。《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参卿休坐幄,荡子不还乡。」也作「宕子」。
《國語辭典》:荡涤(蕩滌)  拼音:dàng dí
洗涤。《史记。卷二四。乐书》:「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也作「荡涤」。
《國語辭典》:荡涤(盪滌)  拼音:dàng dí
洗涤。《文选。班固。东都赋》:「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也作「荡涤」。
《國語辭典》:荡然(蕩然)  拼音:dàng rán
全部毁坏。《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其后黄巾遂盛,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
《國語辭典》:旷荡(曠蕩)  拼音:kuàng dàng
1.空旷无边际。《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坰泽区宇,恢昭旷荡。」
2.气度开阔,性格豪放。《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
《國語辭典》:扫荡(掃蕩)  拼音:sǎo dàng
澈底消灭。《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庶以克复圣主,扫荡雠耻。」《三国演义》第六○回:「某闻许都曹操,扫荡中原。吕布、二袁皆为所灭。」
《國語辭典》:震荡(震蕩)  拼音:zhèn dàng
震动摆荡,不安定。《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唐。杜甫 寄贺兰铦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也作「震荡」。
《國語辭典》:震荡(震盪)  拼音:zhèn dàng
震动摆荡,不安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也作「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