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2,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荡然
旷荡
扫荡
震荡
板荡
荡舟
荡平
坦荡
相荡
焚荡
詄荡
漂荡
荡析
荡尽
涤荡
《國語辭典》:荡然(蕩然)  拼音:dàng rán
全部毁坏。《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其后黄巾遂盛,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
《國語辭典》:旷荡(曠蕩)  拼音:kuàng dàng
1.空旷无边际。《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坰泽区宇,恢昭旷荡。」
2.气度开阔,性格豪放。《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
《國語辭典》:扫荡(掃蕩)  拼音:sǎo dàng
澈底消灭。《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庶以克复圣主,扫荡雠耻。」《三国演义》第六○回:「某闻许都曹操,扫荡中原。吕布、二袁皆为所灭。」
《國語辭典》:震荡(震蕩)  拼音:zhèn dàng
震动摆荡,不安定。《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唐。杜甫 寄贺兰铦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也作「震荡」。
《國語辭典》:震荡(震盪)  拼音:zhèn dàng
震动摆荡,不安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也作「震荡」。
《國語辭典》:板荡(板蕩)  拼音:bǎn dàng
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二篇,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用作乱世的代称。《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自金行不竞,天地板荡,左带沸唇,乘閒电发。」也作「版荡」。
《國語辭典》:荡舟(蕩舟)  拼音:dàng zhōu
划船。如:「昨天我和同学在碧潭荡舟,玩得很愉快。」也作「荡舟」。
《國語辭典》:荡舟(盪舟)  拼音:dàng zhōu
1.划船。如:「我们在湖上荡舟,欣赏青山绿水,多惬意啊!」也作「荡舟」。
2.用手移动船只,或陆地行舟。《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國語辭典》:荡平(蕩平)  拼音:dàng píng
平定寇乱。《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
《國語辭典》:坦荡(坦蕩)  拼音:tǎn dàng
1.坦直旷荡。形容人胸襟光明坦直。南朝梁。沈约 怀旧诗。伤王谌:「长史体閒任,坦荡无外求。」也作「坦荡荡」。
2.坦率放荡。形容人率性而为。《晋书。卷四九。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3.平坦宽阔。唐。高骈 过天威径诗:「归路崄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直如弦。」
《漢語大詞典》:相荡(相盪)
见“ 相盪 ”。
亦作“ 相荡 ”。
(1).相推移;来回运动。易·繫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盪。” 韩康伯 注:“相推盪也,言运化之推移。”礼记·乐记:“阴阳相摩,天地相荡。” 郑玄 注:“荡,犹动也。”
(2).相推算。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乘除相盪,无所附益,泯然冥会者,真数也。”
《漢語大詞典》:焚荡(焚盪)
亦作“ 焚盪 ”。 焚毁;烧光。后汉书·儒林传序:“后 长安 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晋书·褚翜传:“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 翜 收集散亡,甚有惠政。”旧五代史·梁书·杨师厚传:“ 师厚 总大军直抵 镇州 城下,焚盪閭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 周 师入 郢 ,咸自焚荡。”
分類:焚毁
《漢語大詞典》:詄荡(詄蕩)
(1).见“ 詄荡荡 ”。
(2).横逸豪放。 清 袁昶 《赠龚生记异》诗:“詄荡名家子,胡为穷海边。”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 高子 诗才詄荡,常对酒当歌,咳唾成珠玉。”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汉 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閎丽詄荡,不本《雅》《颂》。”
分類:横逸豪放
《漢語大詞典》:詄荡荡(詄蕩蕩)
空旷无际貌。《汉书·礼乐志》:“天门开,詄荡荡,穆并骋,以临饗。”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詄读如迭。詄荡荡,天体坚清之状也。” 王先谦 补注:“天体广远,言象俱忘,故曰詄荡荡。” 唐 杜甫 《乐游园歌》:“閶闔晴开詄荡荡, 曲江 翠幙排银牓。”亦省作“ 詄荡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乾隆 癸酉, 尹文端公 总督 南河 , 赵云松 中翰入署,见案上有余诗册,戏题云:‘八扇天门詄荡开,行间字字走风雷。 子才 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 柳亚子 《怀人诗·蔡孑民先生》:“天门詄荡无崖岸,坐我光风霽月中。”
《國語辭典》:漂荡(漂蕩)  拼音:piāo dàng
1.漂泊不定。唐。白居易〈感情〉诗:「自吾谪江郎,漂荡三千里。」
2.漂摇流荡。唐。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漂荡云天阔,沉埋日月奔。」
《國語辭典》:荡析(蕩析)  拼音:dàng xī
离散。《书经。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国语辞典》:荡尽(荡尽)  拼音:dàng jìn
耗尽、用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陈某不肖,将家私荡尽,赖我贤妻熬清守淡,积攒下偌多财物,使小生恢复故业,实是枉为男子,无地可容矣!」
分类:耗尽用光
《國語辭典》:涤荡(滌蕩)  拼音:dí dàng
1.摇动。一说播散。《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
2.洗除。南朝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涤荡纷秽,表里霜雪。」唐。李白 友人会宿诗:「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也作「涤荡」。
《國語辭典》:条畅(條暢)  拼音:tiáo chàng
1.通畅、舒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2.繁衍茂盛。《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思唐虞之晏晏兮,揖稷契与为朋;苗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文选。潘岳。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漢語大詞典》:条畅(條暢)
急促不顺貌。条,通“ 涤 ”。礼记·乐记:“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感条畅之气”:“家大人曰:条畅,读为‘涤荡’。涤荡之气,谓逆气也……涤荡、条畅、慆荡声相近,故字相通。”
分類:急促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