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毛囊虫(毛囊虫)  拼音:máo náng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壁虱目毛囊虫科。体细长,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四对短脚,口器锐利,寄生于人类皮肤的毛囊,叮咬时会引发细疹。
《国语辞典》:绿豆蝇(绿豆蝇)  拼音:lǜ dòu yí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黄绿色而带亮光,喜食腥臭腐肉,易传染疾病。
《国语辞典》:剑水蚤(剑水蚤)  拼音:jiàn shuǐ zǎo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剑水蚤目。体长约一公分,头胸部椭圆,前端有触角二对。眼单一,腹狭长,尾端分叉,腹部两旁每附有大卵囊。产于淡水中。
《国语辞典》:疥癣虫(疥癣虫)  拼音:jiè xiǎn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外形椭圆,边缘多突起,表面多皱襞,被长毛,背面有锐齿,体呈灰白或红色。寄生于人、畜体表,可传染疥癣等疾病。
《国语辞典》:昆虫纲(昆虫纲)  拼音:kūn chóng gāng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身体由头、胸、腹等三部组成。头部有触角,胸部有足三对。腹部有节,两侧有气孔是呼吸器官。
《国语辞典》:口脚类(口脚类)  拼音:kǒu jiǎo lèi
节肢动物门甲壳类。体延长,背腹扁平,头部有触角之节不被背甲。头与胸前五节密合。胸具三对颚脚与五对步脚,颚脚之旁有腮。如虾蛄。
《国语辞典》:鳃尾类(鳃尾类)  拼音:sāi wěi lèi
节肢动物门。因司呼吸作用的腮状物在尾端,故称为「鳃尾类」。如鳃虱等属之。
《国语辞典》:鳃足类(鳃足类)  拼音:sāi zú lèi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其鳃生于脚部,故称为「鳃足类」。体型小,约零点二五毫米至十釐米。以细菌、藻类等微小生物为食,有助于使水质澄清。如丰年虫等属之。
《国语辞典》:食虫虻(食虫虻)  拼音:shí chóng mé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双翅目。长约二公分,色黑。腹眼,相互侧生。头后有黄色硬毛,翅透明。口吻角质,大而突出。常停息于叶或石上,待虫来而食,为一种益虫。
《国语辞典》:蚀船虫(蚀船虫)  拼音:shí chuán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蚀船科。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头既长又大,颚为凿状,胸部分七环节,每节具短脚一对,体被细毛,身长三四分。栖息水中,常以凿状之颚,蛀蚀水中的木材,如船材、桥柱、堤桩等,故称为「蚀船虫」。
《国语辞典》:铁甲虫(铁甲虫)  拼音:tiě jiǎ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金花虫科。体小,身上多棘刺,雌虫产卵于叶中,幼虫则在叶内化蛹成虫,其沿叶脉嚼食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多则使稻株枯萎,是台湾五大稻作害虫之一。
《国语辞典》:松藻虫(松藻虫)  拼音:sōng zǎo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昆虫纲半翅目松藻虫科。体灰黄,有黑纹,上面隆起,下部扁平,头大,触角小,栖于池沼,常仰腹而游泳,状如小舟之打桨,好捕食小鱼、小虫,为养鱼者之害,入夜则出水能飞,见火则扑。
《漢語大詞典》:多足纲(多足綱)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身体长形,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一对或两对足,头部有一对触角。多卵生,雌雄异体。如蚰蜒、蜈蚣、马陆等。
《漢語大詞典》:鲎虫(鱟蟲)
节肢动物,甲壳纲,鲎虫科。外形很像鲎鱼。身体扁平,头胸部有甲壳,似龟、鳖,尾部呈叉状。生活在水田或水沟中。俗称王八鱼、水鳖子。
《國語辭典》:寄居蟹  拼音:jì jū xiè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寄居蟹科。广布于全世界。寄居在空螺壳内,头、胸部坚硬,腹部柔软,有两对触角,第二对特长;足四对,第四对在腹部末端,可用以钩住空壳。在热带岛屿中,有些寄居蟹则居住在椰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