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踃馺
跳舞的节奏;跳跃。 明 汤显祖 《寄宣城梅禹金》诗:“去夏缅成陈,兹春又徂腊。意态颇蝉连,年华大踃馺。”
《漢語大詞典》:吟鸣(吟鳴)
(1).鸣叫。 萧红 《桥·小六》:“ 小六 全家在蟋蟀吟鸣里向着天外的白月坐着。” 杨朔 《木棉花》:“一到南国,情调便显然不同了。北方才是暮春,你在这儿却可以听见蝉、蛙,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夏虫在得意地吟鸣。”
(2).指有节奏的响声。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七章:“除开那机械底铁和铁、铁和石头接触时所发出来的那些有韵律似的爆响和吟鸣而外,就只是一片近乎可怕的沉默。”
《漢語大詞典》:促曲
节奏急促的乐曲。
《國語辭典》:拍子  拼音:pāi zi
1.用来拍打东西的器具。如:「苍蝇拍子」。
2.计算音乐节奏的单位。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
《國語辭典》:句脉(句脈)  拼音:jù mài
诗句的节奏单位与意义单位的关系。宋朝张耒以为,古今人作七言诗,其句脉多上四下三,如「先帝天马玉花骢」;至唐朝韩愈乃变句脉为上三下四,如「虽欲悔舌不可扪」。见宋。张耒〈明道杂志〉。
《漢語大詞典》:音步
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 张志岳 《从古典格律诗的发展到建立新诗格律的途径》:“﹝五言诗﹞每行五个字,念起来是三个音步,前两个是双音步,后一个是单音步。”
分類:诗歌节奏
《漢語大詞典》:音型
具有一定特性,能表达出某种情绪或意境的某种节奏类型。《人民日报》1973.5.7:“聆听了最富有 巴基斯坦 民间音乐气派的音调、音型、节奏和旋律。”《光明日报》1973.5.23:“虽然仍是刚才那首曲调的旋律线和节奏形式,但已变换了调式,使句首上行的音型增添了愤懑、悲痛的感情。”
《國語辭典》:有板有眼  拼音:yǒu bǎn yǒu yǎn
唱戏或唱歌合乎拍节板眼。形容人的言语行事清晰有条理。如:「他做起事来有板有眼,真是难得。」
《漢語大詞典》:踏拍子
按照乐曲节奏踩踏地面。 李劼人 《暴风雨前》第五部分三:“办事人不知从哪里借来了四名号手、两名鼓手,由体操教习领着,在内操场走了几周,教学生们怎么样来踏拍子。”
《漢語大詞典》:四击头(四擊頭)
戏曲锣经。音响、节奏均强,由于大锣在小锣和钹的配合下共击四记而得名。也称四记头。用以配合剧中人的亮相等动作。 马三立 等相声《黄鹤楼》:“我一叫板,你打一个四击头:呛呛叭登呛!”
《漢語大詞典》:咽哕(咽噦)
有节奏的悲啼声。 唐 司空曙 《杜鹃行》:“声音咽噦若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口乾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於苍穹。”
《國語辭典》:一拍即合  拼音:yī pāi jí hé
一打拍子就合乎曲子的节奏。比喻同类型的人或事物极易凑合在一起。《歧路灯》第一八回:「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國語辭典》:一鼓一板  拼音:yī gǔ yī bǎn
一吹一唱。即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这两个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脱得些,大家有味。」
《国语辞典》:热门音乐(热门音乐)  拼音:rè mén yīn yuè
一种节奏快速、作风狂热且富刺激的音乐。
《国语辞典》:怪腔怪调(怪腔怪调)  拼音:guài qiāng guài diào
乐曲的旋律、节奏走了样,或者指称不正常的语调。如:「这么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让他演唱起来,显得有些怪腔怪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