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作家 拼音:zuò jiā
1.对文学、艺术创作有成就的人。《太平广记。卷二五五。王维》:「唐宰相王玙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者,误扣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清。张遗〈读画录序〉:「然则得先生之意以读画,当不堕作家云雾中。」今多指以写作为业的人。如:「畅销书作家」。
2.治家,过日子。《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帝出自侯门,居贫即位,常曰:『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恨自家者,恨肚皮不会作家,一日不吃饭,就饿将起来。」
3.行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兴哥出来接见,果然老成丰韵,是个作家体段。」《野叟曝言》第九回:「文字不相上下,神完气足,俱是作家。」
2.治家,过日子。《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帝出自侯门,居贫即位,常曰:『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恨自家者,恨肚皮不会作家,一日不吃饭,就饿将起来。」
3.行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兴哥出来接见,果然老成丰韵,是个作家体段。」《野叟曝言》第九回:「文字不相上下,神完气足,俱是作家。」
《國語辭典》:刻削 拼音:kè xuè
1.苛刻、严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2.剥削、剥夺。《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南史。卷七七。恩倖传。沈客卿传》:「客卿每立异端,唯以刻削百姓为事。」
3.生活检朴。唐。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乐为俭勤,自刻削不干人,以矫时弊。」
4.雕刻、雕琢。汉。王充《论衡。量知》:「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5.形容文笔深刻峻拔。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文章宗旨》:「唐之文,韩之雅健,柳之刻削,为大家。」
6.形容山势或楼台高峻峭拔。《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垂珠衔璧,峥嵘刻削。」
2.剥削、剥夺。《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南史。卷七七。恩倖传。沈客卿传》:「客卿每立异端,唯以刻削百姓为事。」
3.生活检朴。唐。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乐为俭勤,自刻削不干人,以矫时弊。」
4.雕刻、雕琢。汉。王充《论衡。量知》:「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5.形容文笔深刻峻拔。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文章宗旨》:「唐之文,韩之雅健,柳之刻削,为大家。」
6.形容山势或楼台高峻峭拔。《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垂珠衔璧,峥嵘刻削。」
《漢語大詞典》:约省(約省)
(1).节俭。《后汉书·光武帝纪》:“朕无益百姓,皆如 孝文皇帝 制度,务从约省。” 宋 苏轼 《乞赐度牒修廨宇状》:“深欲减节以就约省,而上件屋宇,皆 钱氏 所构,规摹高大,无由裁撙。”
(2).减省;简约。《汉书·刑法志》:“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习律令者议减死刑及可鹢除约省者,令较然易知,条奏。”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夫《论语》者,弟子共纪 孔子 之言行,敕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以八寸为尺,纪之约省,怀持之便也。”
(2).减省;简约。《汉书·刑法志》:“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习律令者议减死刑及可鹢除约省者,令较然易知,条奏。”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夫《论语》者,弟子共纪 孔子 之言行,敕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以八寸为尺,纪之约省,怀持之便也。”
《國語辭典》:退食 拼音:tuì shí
退朝后而食,或一说为减膳以示节约。《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唐。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诗:「入朝荣剑履,退食偶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