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5,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词士
调格
剧院
群像
私白
唱道情
旋律
务头
谐剧
着迹
范本
化妆
镰锷
舞团
比讽
《漢語大詞典》:词士(詞士)
(1).研习词章的文士。 宋 晁补之 《祭大资政李公文》:“ 汉 兴息民,残编出坏。经儒词士,学自此派。”
(2).从事说唱艺术的人。 清 无名氏 《绛芸馆日记》:“茶罢,至 石路 鸿福园,听 陈芷香 、 月娥 、 月珍 、 月嬋 四词士説书。”
《漢語大詞典》:调格(調格)
(1).格调。指作家或作品的艺术风格。 唐 姚合 《喜览裴中丞诗卷》诗:“调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晚过 徐比部 汝思 书斋,适 唐 诗一卷在几,因而披閲,歷谈声律调格,以分正变。”
(2).音乐术语。即调式。指几个音按照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联结成一个体系,并且以一个音(主音)为核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 怀智 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
《國語辭典》:剧院(劇院)  拼音:jù yuàn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以舞台和观众席为主体,通常分为露天和室内两大类。中国唐代以前,歌舞百戏多在广场演出,至宋、元时,随著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营业性的剧院,称为「勾栏」、「瓦棚」、「瓦舍」。后历代各有沿革,不同地区亦出现各具特色的剧院,但舞台多以三面向观众,且只有一层。国外最早的剧场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为利用山坳的自然地形开凿而成的露天剧院。十六世纪初始有镜框式的舞台,后逐渐发展为现代规模的剧院。也称为「剧场」。
《國語辭典》:剧场(劇場)  拼音:jù cháng
1.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也称为「剧院」。
2.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如实验剧场。
《漢語大詞典》:群像
亦作“群像”。 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群人物的形象。 鲁迅 《书信集·致段干青》:“试看凡有木刻的人物,即使是群像,也都是极简单的。”
《漢語大詞典》:私白
(1).古代阉人的别称。也称“阉儿”。 唐 无名氏 玉泉子:“诸道每岁送阉人所谓私白者, 闽 为首焉,且多任用,以故大阉已下,桑梓多係 闽 焉。”新唐书·宦者传上·吐突承璀:“是时,诸道岁进阉儿,号‘私白’, 闽 、 岭 最多,后皆任事,当时谓 闽 为中官区藪。”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六年:“诸道进私白者, 闽 中为多,故宦官多 闽 人。”
(2).曲艺术语。在曲艺演出(如评弹、评话等)中,对以演员身份进行叙述时的表白、衬白等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唱道情
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各地种类繁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后苑小廝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 张抡 所撰鼓子词。’”《金瓶梅词话》第六四回:“那两个唱道情的来了不曾?”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二:“俗谓弹唱故事者为唱道情。”
《國語辭典》:旋律  拼音:xuán lǜ
若干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依节奏上的一定组织关系连续奏出。为英语melody的意译。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
《國語辭典》:务头(務頭)  拼音:wù tóu
1.事由、藉口。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一脚的没了钱呵!便寻些务头,则是赶出去了才罢。」
2.戏曲中主腔所在而音律谐美、文采动人的地方。《水浒传》第五一回:「那白秀英唱到务头,这白玉乔按喝道:『虽无买马博金艺,要动聪明鉴事人。』」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二。词曲部。别解务头》:「曲中有务头,犹棋中有眼,有此则活,无此则死。」
《國語辭典》:谐剧(諧劇)  拼音:xié jù
滑稽而令人发笑的戏剧。
《漢語大詞典》:着迹(著跡)
犹言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斧凿之迹太明显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元 麻革 《赵太监降日》诗:“著跡云鹏上,收功汗马中。” 清 恽敬 《答顾研麓》:“此后题咏者必多,但此题不可著跡,一著跡非腐即滞矣。”
犹言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明 胡应麟 诗薮·宋:“中 唐 钱起 题雪,虽稍着迹,而声调宏朗,足嗣 开元 。”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二‘弗’字太着意,二‘而’字太着迹。”
《國語辭典》:范本(範本)  拼音:fàn běn
作为学习、模仿的样本。如:「草书范本」、「作文范本」、「日本京都是以唐代长安城为范本所打造的城市。」
《國語辭典》:化妆(化妝)  拼音:huà zhuāng
1.修饰容貌。如:「她出门前总要先在镜前化妆。」也作「化装」。
2.外表的造型、修饰。如:「特种化妆」、「面部化妆」。也作「化装」。
《國語辭典》:化装(化裝)  拼音:huà zhuāng
1.修饰容貌、妆扮外表。如:「演员们正在后台化装。」也作「化妆」。
2.外表的造型、修饰。如:「他终于除去脸上的化装,露出本来的面目。」也作「化妆」。
3.假扮、改变装束。如:「两名窃贼化装成水电工,进入公司大楼偷窃。」
《漢語大詞典》:镰锷(鐮鍔)
箭镞的棱角和剑刃。喻书法艺术中的笔锋。 清 赵翼 《题〈肃本淳化帖〉》诗:“追摹镰鍔透侧理,展拓笔力书擘窠。”
《国语辞典》:舞团(舞团)  拼音:wǔ tuán
指有组织编制的舞蹈团体。可分为偏重娱乐性演出和重艺术创作性等两种类型。
《漢語大詞典》:比讽(比諷)
(1).以“比”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韩翃:“比讽深於 文房 ,筋节成於 茂政 ,当时盛称焉。”
(2).谓咏诗。 宋 曾巩 《九月九日》诗:“献酬兴未薄,比讽思犹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