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卢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俱卢舍之略。(参见:俱卢舍)
八背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解脱。(参见:八解脱)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室之色,故云净背。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想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藏法数】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十舍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尼萨菩波逸提也。(参见:该)下。
三种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舍利之三种:如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是也。(参见:舍利)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参见:不动明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寺名)大竹林精舍之略称。(参见: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堂塔)梵名Ven!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参见:迦兰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三藏法数】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
天华著舍利弗衣
【佛学大辞典】
(传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王舍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王舍城)。
王舍城
【佛学大辞典】
(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王舍城
【佛学大辞典】
(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五精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精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三曰:「五山中有五精舍。」(参见:五山)。【又】一给孤独园,在舍卫国。二鹫岭,在摩揭陀国。三狝猴池,在毗耶离国。四庵罗树园,在毗耶离国。五竹林精舍,又名迦兰陀竹园,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傍。见三藏法数二十四。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释迦谱云:息心所栖,故曰精舍,行者精练之所也。
〔一、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之名,以其仁而聪敏,积而能散,赈乏济贫,哀孤恤独,时美其德,号给孤独。尝侧金布地,以买祇陀太子园,遂名给孤独园。因建精舍奉佛,佛于其中说法也。(梵语祇陀,华言战胜。)
〔二、鹫岭〕,鹫岭,山名也。以其山形似于鹫鸟,故以名焉。中为精舍,佛居此而说法也。
〔三、猕猴江〕,猕猴江者,以猕猴尝于此江沐浴,故以名焉。大智度论云:毗耶离有一精舍,名猕猴池。佛曾于此说法。翻译名义云:那兰陀池旁建伽蓝,即其处也。(梵语毗耶离,华言广严。梵语那兰陀,华言施无厌。佛昔行菩萨道时,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怜悯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伽蓝,梵语具云僧伽蓝,华言众园。)
〔四、庵罗树园〕,梵语庵罗,华言柰,果名也。此树开华,华生一女,国人叹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守护。故言庵罗树园。此女以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之。于中建立精舍,而说法也。
〔五、竹林精舍〕,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
精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按汉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悉称精舍。范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党锢传:刘淑檀敷俱立精舍教授。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注云:精庐即精舍也。以此观之,精舍本为儒士设。晋时别居沙门,乃袭用其名焉耳。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晋武以前道士,亦尝袭精舍名矣。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慧苑音义上曰:「艺文类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也。」名义集七曰:「灵祐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
【佛学常见辞汇】
寺院的别名。
五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山十刹)
不舍誓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阿弥陀佛誓愿之约束。弥陀第十八愿,以念佛往生为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即谓以他力摄取信心念佛者不舍之誓,故称曰不舍之誓约。
止观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修行中之差别也。止观之义见前,舍者梵语优毕叉Upeks!a。涅槃经三十一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净,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止观皆舍而住于平等也。即止观不二之位。大乘义章十曰:「舍者外国名优毕叉,此翻名舍,行止平等,舍离偏习,故名为舍。」止观曰:「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
火舍
【佛学大辞典】
(物名)香炉之一种。金属所制。有二重之轮层,而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