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4,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取舍
茅舍
僧舍
田舍
书舍
同舍
不舍
传舍
三舍
子舍
舍我
庐舍
邻舍
村舍
村舍
《國語辭典》:取舍(取捨)  拼音:qǔ shě
用与不用。汉。王充《论衡。答佞》:「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宋。苏轼〈贺韩丞相再入启〉:「强足以济艰难,勇足以断取舍。」也作「取舍」。
《國語辭典》:茅舍  拼音:máo shè
茅草盖的屋舍。也用为自己屋舍的谦辞。唐。白居易 别草堂三绝句之三:「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大姓问道:『老道,今日为何光降茅舍?』」
《漢語大詞典》:僧舍
(1).僧人的住所。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暖香满室如春:“ 宝云溪 有僧舍,盛冬若客至,则燃薪火,暖香一炷,满室如春。”
(2).指寺院。 宋 真山民 《晓行山间》诗:“僧舍在何许?隔林鐘磬清。” 清 阎尔梅 《锦屏山》诗:“渔林乌柳围金橘,僧舍香楠荫铁蕉。”
《國語辭典》:田舍  拼音:tián shè
农田和房舍。《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汉书。卷三七。季布栾布田叔传。季布》:「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
《漢語大詞典》:书舍(書舍)
(1).书馆。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原 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 原 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参见“ 书馆 ”。
(2).书房。元史·虞集传:“早岁与弟 槃 同闢书舍为二室,左室书 陶渊明 诗於壁,题曰 陶庵 ,右室书 邵尧夫 诗,题曰 邵庵 。” 明 万寿祺 《毘陵刘大过访草堂信宿遂别》诗:“惭愧旧时书舍里,秋风廿载闭苔钱。”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石类·石砧杵》:“﹝ 纪纲 ﹞少负大志,稍长嗜学,因葺旧庐为书舍。”参见“ 书房 ”。
分類:书房书馆
《國語辭典》:书馆(書館)  拼音:shū guǎn
1.私塾。汉。王充《论衡。自纪》:「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因张家有个书馆,罗家把女儿寄在学堂中读书。」
2.出售书籍的店铺。
3.书房。《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当日置酒相待,打扫书馆,留马周歇宿。」
《國語辭典》:书房(書房)  拼音:shū fáng
1.古代官府中收藏书画的场所。唐。元稹 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诗:「闻君西省重徘徊,秘阁书房次第开。」
2.书斋。指家中读书写字的房间。《儒林外史》第四回:「一日,张静斋来候问,还有话说。范举人叫请在灵前一个小书房里坐下。」《红楼梦》第七八回:「王夫人命人送宝玉到书房中。」
3.家塾。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薰虫》:「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
4.书店。如:「这间书房专卖一些珍贵的绝版书籍。」
《漢語大詞典》:同舍
所弃相同。韩非子·奸劫弑臣:“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
(1).共居一舍。舍,馆舍或官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客游 梁 。 梁孝王 令与诸生同舍。”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治平 三年夏,得 洪君 於京师,始合同舍之士,听其琴于 相国寺 之 维摩院 。”
(2).住同一馆舍的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
(3).指同僚。 唐 杜甫 《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予在馆中时,盛暑中 傅崧卿 给事以冰餽同舍。”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同舍展欢謔,失语輒面斥。”
《國語辭典》:不舍(不捨)  拼音:bù shě
不放弃、不停、持续不断。《三国演义》第二八回:「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红楼梦》第五八回:「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所愿去者止四五人。」
《國語辭典》:传舍(傳舍)  拼音:zhuàn shè
1.驿站所设供行人休息的房舍。《史记。卷九七。郦生传》:「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范滂传》:「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2.战国时安置食客的宿舍。《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
《國語辭典》:三舍  拼音:sān shè
1.九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君有至德之言,天必三赏君,今昔荧惑,其徙三舍。」《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四》:「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3.宋代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合称「三舍」。依一定年限跟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由内舍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漢語大詞典》:三舍生
宋 代行三舍法时,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合称“三舍生”。宋史·选举志三:“三舍生皆繇升贡,遂罢国子监补试。”
《漢語大詞典》:子舍
(1).小房;偏室。一说,诸子所居的屋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建 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謁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涤。” 司马贞 索隐:“ 刘 氏谓小房内,非正堂也。 小颜 以为诸子之舍,若今诸房也。” 宋 梅尧臣 《送任太傅归省西都》诗:“子舍今归浣裙切,里门重戒下车勤。”
(2).借指儿子;儿女。 宋 富弼 《韩国华神道碑》:“教子舍悉用经术而济之以严。” 宋 叶适 《宋故中散大夫张公行状》:“初,公至郡,谍报‘虏主祈 太清宫 ,且窥边州’,人大恐, 定远县 逃奔几尽,公不为动,但遣承局趣取子舍,远近安之,亡者復还。”
《韵府拾遗 哿韵》:舍我(舍我)
柳宗元梓人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國語辭典》:庐舍(廬舍)  拼音:lú shè
1.田野间的屋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馀二十亩,以为庐舍。」
2.建在墓侧的屋舍。《周礼。天官。宫正》:「大丧则授庐舍,辨其亲疏贵贱之居。」
3.军队临时的居所。《史记。卷七。项羽本记》:「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國語辭典》:邻舍(鄰舍)  拼音:lín shè
隔壁,相近的住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要问邻舍时,夜深了,各家都关门闭户了。」《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那邻舍之人,无不落泪。」也作「邻居」。
分類:邻舍邻居
《漢語大詞典》:村舍(邨舍)
农村房舍。 清 蒲松龄 《离乱》诗:“邨舍逃亡空四邻,纵横寇盗乱如尘。”
《漢語大詞典》:村舍
农家房舍。 唐 司空图 《浙川》诗之一:“山田渐广猿频到,村舍新添燕亦多。” 宋 陆游 《步至今村》诗:“荒堤经雨多牛跡,村舍无人有椎声。” 清 万寿祺 《冬日晚登东山》诗:“十年豺虎人家少,几处牛羊村舍低。”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园田村舍景,无与 江 南异。”
分類:农家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