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8,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齰舌
弄舌
扪舌
舌耕
舌人
鴃舌
无舌
仪舌
木舌
舌尖
簧舌
弹舌
佞舌
拔舌
谗舌
《國語辭典》:齰舌  拼音:zé shé
咬舌。《隋书。卷七五。儒林传。王孝籍传》:「安可齰舌缄唇,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漢語大詞典》:弄舌
掉弄口舌;饶舌。 宋 张先 《满江红·初春》词:“晴鸽试铃风力软,雏鶯弄舌春寒薄。”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瞿醉渔:“痛楚时,犹以‘团团离海嶠’四句弄舌,亦自不俗。”
《國語辭典》:扪舌(捫舌)  拼音:mén shé
1.持其舌,不使言语。《诗经。大雅。抑》:「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明。刘荣嗣〈有感〉诗:「扪舌藏身消永日,随日曝背倚前檐。」
2.捲舌。宋。苏舜钦〈别邻几予赋高山诗以见意〉:「古也当贻言,在子可扪舌。」
分類:舌头发声
《國語辭典》:舌耕  拼音:shé gēng
用舌头来耕种。比喻以教书维持生计。《幼学琼林。卷二。师生类》:「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
《國語辭典》:舌人  拼音:shé rén
翻译语言的人。
《国语辞典》:鴃舌  拼音:jué shé
鴃,伯劳鸟。鴃舌比喻蛮夷难懂的语言。《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漢語大詞典》:无舌(無舌)
(1).没有舌头。埤雅·释鸟:“ 闽 谚曰:‘鴇无舌,兔无脾。’盖鴇无舌连蹄,性不木止。”
(2).谓不善言语、辞章。 宋 黄庭坚 《黄龙南禅师真赞》:“工以丹墨,得皮得骨;我以无舌,赞水中月。”按,佛教以“广长舌”泛喻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仪舌(儀舌)
战国 辩士 张仪 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已学而游説诸侯。尝从 楚 相饮,已而 楚 相亡璧,门下意 张仪 ……共执 张仪 ,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説,安得此辱乎?’ 张仪 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 曰:‘足矣。’”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仪 舌尚在,焉可忘言?” 宋 张矩 《贺新凉·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词:“髀肉未消 仪 舌在,向尊前,莫洒英雄泪。”
《國語辭典》:木舌  拼音:mù shé
1.木制的舌状物,置于木铎内,摇动时因震动而可发出声音。
2.比喻缄默不语。《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国语辞典》:舌尖  拼音:shé jiān
舌头的尖端部分。如:「蛇类的舌尖分叉,是负责嗅觉的器官。」
《漢語大詞典》:簧舌
犹簧口。 唐 陆龟蒙 《感事》诗:“古来信簧舌,巧韵凄鏘曲。”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我歹煞波也自箇圣贤种子,怎肯把七尺之躯与人簧舌?”
《漢語大詞典》:弹舌(彈舌)
犹摇舌。谓唱念、说话等。 唐 李洞 《送三藏归西天国》诗:“十万里程多少磧,沙中弹舌授降龙。”自注:“ 奘公 弹舌念梵语《心经》,以授 流沙 之龙。” 元 乃贤 《铁钵盂》诗:“山僧偶弹舌,引得老龙蟠。” 清 龚自珍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声音不二门,古译音不準,既辩之矣,予能肖弹舌,依今译大摄小,亦能以大摄小书,然而不废古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引祖训:“然授后生以话端,致其弹舌相讥,可见通今之难胜於博古。”
《國語辭典》:佞舌  拼音:nìng shé
谄媚而又善于说话的人。《宋史。卷四○五。列传。刘黻》:「今朝廷善类无几,心怀奸险者,则以文藻饰佞舌;志在依违者,则以首鼠持圆机。」明。李玉《占花魁》第二三出:「看貂蝉佞舌,便你说:『论英雄谁数先?』」
《韵府拾遗 屑韵》:拔舌(拔舌)
周书杨忠传尝从太祖狩于龙门忠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壮之
《漢語大詞典》:谗舌(讒舌)
中伤他人的口舌。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佞权廻北斗,谗舌簸南箕。” 元 刘因 《呈保定诸公》诗:“妾妇妒逸才,浪觜谗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