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8,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阿至摸
根本等至
无所不至明
无所不至印
等至
等至三昧
八等至
势至
势至宝冠戴父母遗骨
势至观
圆融至德嘉号
遍至法界
摩诃至那
楼至
佛类词典(续上)
见至阿至摸
根本等至
无所不至明
无所不至印
等至
等至三昧
八等至
势至
势至宝冠戴父母遗骨
势至观
圆融至德嘉号
遍至法界
摩诃至那
楼至
见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参见:到,或名见得。见见得)
(术语)又曰(参见:到,或名见得。见见得)
阿至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位名。第四住。出三藏记九曰:「阿至摸,晋云四住。」梵Arcis!mati。
(术语)菩萨位名。第四住。出三藏记九曰:「阿至摸,晋云四住。」梵Arcis!mati。
根本等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根本定也。
(术语)即根本定也。
无所不至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具名遍法界无所不至真言。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依法界力无等力正等觉信解,以一音声四处流出,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真言曰:南么。(中略)恶。」
(真言)具名遍法界无所不至真言。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依法界力无等力正等觉信解,以一音声四处流出,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真言曰:南么。(中略)恶。」
无所不至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诸尊通用之印也。
(印相)诸尊通用之印也。
等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之别名。梵名三摩钵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为等至。是唯定而非散。通于有心无心,若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沈与掉举而为平等,谓之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谓之等至,若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外有等持等引之二、(参见:三昧)。唯识述记六上曰:「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中略)三摩钵底,此云等至。」(参见:等持)
【佛学常见辞汇】
定的别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以定力才能达至此种等的境界,所以叫做等至。
(术语)定之别名。梵名三摩钵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为等至。是唯定而非散。通于有心无心,若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沈与掉举而为平等,谓之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谓之等至,若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外有等持等引之二、(参见:三昧)。唯识述记六上曰:「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中略)三摩钵底,此云等至。」(参见:等持)
【佛学常见辞汇】
定的别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以定力才能达至此种等的境界,所以叫做等至。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等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佛学常见辞汇】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术语)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佛学常见辞汇】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等至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示现大悲胎藏曼荼罗庄严大会之三昧也。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曰:「尔时,大日世尊入于等至三昧。」义释十二曰:「等至者,三昧之名。」
(术语)大日如来示现大悲胎藏曼荼罗庄严大会之三昧也。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曰:「尔时,大日世尊入于等至三昧。」义释十二曰:「等至者,三昧之名。」
八等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静虑四无色之八定也。
(名数)四静虑四无色之八定也。
势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梵语摩诃那钵Maha%stha%mapra%pta,阿弥陀三尊之一。侍于阿弥陀之右胁。主佛之智门者。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真言以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曰:「得大势。」大日经一曰:「次近毗俱胝,画得大势尊,彼服商祛色,大悲莲华手,滋荣而未敷。」同疏五曰:「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名为大势。言此圣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为名。」
【佛学常见辞汇】
大势至菩萨的简称,因此菩萨的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
(菩萨)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梵语摩诃那钵Maha%stha%mapra%pta,阿弥陀三尊之一。侍于阿弥陀之右胁。主佛之智门者。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真言以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曰:「得大势。」大日经一曰:「次近毗俱胝,画得大势尊,彼服商祛色,大悲莲华手,滋荣而未敷。」同疏五曰:「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名为大势。言此圣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为名。」
【佛学常见辞汇】
大势至菩萨的简称,因此菩萨的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
势至宝冠戴父母遗骨
【佛学大辞典】
(杂语)观无量寿经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定善义楷定记八引本缘经记此瓶中盛父母之遗骨,本缘经未详。童子教曰:「观音为师敬,宝冠戴弥陀,势至为亲孝,顶戴父母骨。」
(杂语)观无量寿经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定善义楷定记八引本缘经记此瓶中盛父母之遗骨,本缘经未详。童子教曰:「观音为师敬,宝冠戴弥陀,势至为亲孝,顶戴父母骨。」
势至观
【佛学大辞典】
(修法)观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观想势至菩萨身相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即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相的观法。
(修法)观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观想势至菩萨身相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即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相的观法。
圆融至德嘉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也。由永劫之修行,而圆具诸善万行,由兆载之思性,而融摄一切功德,备无上至极之福德,此名号之意也。
(术语)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也。由永劫之修行,而圆具诸善万行,由兆载之思性,而融摄一切功德,备无上至极之福德,此名号之意也。
遍至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烧香之真言。译曰遍至法界。烧香之功德周遍于法界也。大日经疏九曰:「达摩驮赌拿檗帝。译云遍至法界也。」
(术语)烧香之真言。译曰遍至法界。烧香之功德周遍于法界也。大日经疏九曰:「达摩驮赌拿檗帝。译云遍至法界也。」
摩诃至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Maha%cina,印度人,呼汉地曰摩诃至那。摩诃译曰大,尊称也,至那或书真丹,震旦等,正为汉地之称。(参见:支那)
(地名)Maha%cina,印度人,呼汉地曰摩诃至那。摩诃译曰大,尊称也,至那或书真丹,震旦等,正为汉地之称。(参见:支那)
支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难、旃丹。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为秦,支那即秦音之转。」玄应音义四曰:「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善见律二曰:「摩诃勒弃多至史那世界国。」注曰:「是汉地也。」史者误。乃臾那(Yona)之臾,指希腊人种(Ionian)而言。汉地也之注,为支那注释者之误。西域记五曰:「当此东北数百万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同十八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慧苑音义下曰:「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
(地名)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难、旃丹。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为秦,支那即秦音之转。」玄应音义四曰:「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善见律二曰:「摩诃勒弃多至史那世界国。」注曰:「是汉地也。」史者误。乃臾那(Yona)之臾,指希腊人种(Ionian)而言。汉地也之注,为支那注释者之误。西域记五曰:「当此东北数百万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同十八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慧苑音义下曰:「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
楼至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又作卢至,佛名为楼至。长者名为卢至。(参见:楼至佛及卢至长者)
(佛名)又作卢至,佛名为楼至。长者名为卢至。(参见:楼至佛及卢至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