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三阳(三陽) 拼音:sān yáng
1.易卦中,初九、九二、九三的合称。
2.正月,万象更新之时。参见「三阳开泰」条。
3.中医指太阳、少阳、阳明的合称。包括了手三阳与足三阳,共有六条经脉。可辨證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否。
2.正月,万象更新之时。参见「三阳开泰」条。
3.中医指太阳、少阳、阳明的合称。包括了手三阳与足三阳,共有六条经脉。可辨證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否。
《漢語大詞典》:子午
(1).指南北。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 唐 苏颋 《唐长安西明寺塔碑》:“揆阴阳之中,居子午之直,丛依观阁,层立殿堂。”《宋史·天文志一》:“ 南阳 孔定 製铜仪,有双规,规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横规,判仪之中以象地。”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若针之子午未定,舵之东西游移,则徘徊莫适,悵悵何之?”
(2).指夜半和正午。旧时计时法,以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为“子”时,以白昼十一时至一时为“午”时。 唐 吕岩 《延寿》诗:“子午常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啟还扃。”
(3).见“ 子午谷 ”。
(2).指夜半和正午。旧时计时法,以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为“子”时,以白昼十一时至一时为“午”时。 唐 吕岩 《延寿》诗:“子午常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啟还扃。”
(3).见“ 子午谷 ”。
《國語辭典》:外傅 拼音:wài fù
教学的老师,别于内傅而言。《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清。李渔《秦淮健儿传》:「健儿性善动,不喜读书,外氏命就外傅,不率教。」
《漢語大詞典》:腾沸(騰沸)
(1).水翻腾涌出貌。 唐 李德裕 《灵泉赋》:“凡别墅五六,皆谓之平泉,实发源于此。观其涌不腾沸,淡然冽清,冬温夏寒,明媚可鑑。” 宋 韩拙 《山水纯全集·论水》:“言瀑布者颠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瀼腾沸,喷溅漂流。”
(2).指液体在温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上下翻腾,产生气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叟奔入,则酒沸火腾……持向 安 曰:‘贪此生涯(扎紫姑)致酒腾沸。’”
(3).形容情绪十分激动。 清 谭嗣同 《致刘淞英书》:“不得已而强之,则血涌筋粗,百脉腾沸,岌乎无以为继。”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的母亲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4).比喻兴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世歷二 汉 ,朱紫腾沸,芟夷譎诡,糅其雕蔚。”
(5).形容人声喧腾。《旧唐书·卢杞传》:“臣昨者沥肝上闻,冒死不恐,冀迴宸睠,用快羣情,至今拳拳,未奉圣旨,物议腾沸,行路惊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昌龄》:“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 许地山 《公理战胜》:“我们底声音常是沦没在腾沸的人海里。”
(6).形容动荡不宁。《后汉书·荀彧传》:“自迁帝 西京 , 山 东腾沸。”
(2).指液体在温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上下翻腾,产生气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叟奔入,则酒沸火腾……持向 安 曰:‘贪此生涯(扎紫姑)致酒腾沸。’”
(3).形容情绪十分激动。 清 谭嗣同 《致刘淞英书》:“不得已而强之,则血涌筋粗,百脉腾沸,岌乎无以为继。”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的母亲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4).比喻兴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世歷二 汉 ,朱紫腾沸,芟夷譎诡,糅其雕蔚。”
(5).形容人声喧腾。《旧唐书·卢杞传》:“臣昨者沥肝上闻,冒死不恐,冀迴宸睠,用快羣情,至今拳拳,未奉圣旨,物议腾沸,行路惊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昌龄》:“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 许地山 《公理战胜》:“我们底声音常是沦没在腾沸的人海里。”
(6).形容动荡不宁。《后汉书·荀彧传》:“自迁帝 西京 , 山 东腾沸。”
《漢語大詞典》:分餐
(1).相传 周公 求贤殷切,热心接待来客,以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因以“輟洗分餐”形容殷勤待士的心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雍丘 令 董生 ,仰餘徽於千载,遵茂美於絶代,命县人 长照 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輟洗分餐,諮谋帝猷。”
(2).亦作“ 分飡 ”。谓输粮赈民。《宋书·孝义传·徐耕》:“ 元嘉 二十一年,大旱民飢, 耕 诣县陈辞曰:‘今年亢旱,禾稼不登……志欲自竭,义存分飡,今以千斛,助官賑贷。’”
(3).一人一份饭菜,分别进餐。《光明日报》1985.7.27:“在家庭里实行分餐,一人一份饭菜,还可以培养儿童不挑食、独立做完一件事的好习惯。”
(2).亦作“ 分飡 ”。谓输粮赈民。《宋书·孝义传·徐耕》:“ 元嘉 二十一年,大旱民飢, 耕 诣县陈辞曰:‘今年亢旱,禾稼不登……志欲自竭,义存分飡,今以千斛,助官賑贷。’”
(3).一人一份饭菜,分别进餐。《光明日报》1985.7.27:“在家庭里实行分餐,一人一份饭菜,还可以培养儿童不挑食、独立做完一件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