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以勤补拙(以勤補拙)
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 隋 李德林 《〈霸朝集〉序》:“心无别虑,笔不蹔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國語辭典》:晚学生(晚學生)  拼音:wǎn xué shēng
旧时后学对先进的谦称。清。钱大昕《恒言录。卷三。亲属称谓类。友生晚生》:「其纸尾署名……有云临川晚学生邾坚肃呈。」
《國語辭典》:无能为役(無能為役)  拼音:wú néng wéi yì
原指不足以供人役使的意思。语出《左传。成公二年》:「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后转为自谦才能不及他的用语。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厨子》:「余于能始先生,无能为役,则陈东标之于董桃媚,又岂止仙凡之判哉!」
《國語辭典》:无以塞责(無以塞責)  拼音:wú yǐ sè zé
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入,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
《漢語大詞典》:同学弟(同學弟)
旧时对同官的自谦的称呼。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同官谦称:“词林典故:凡翰林前辈柬称年家眷同学弟。又若后辈之父係前辈,则敍科分係后辈,则称同学弟。”
《漢語大詞典》:乡里迓鼓(鄉裏迓鼓)
乡间俗曲。亦自谦音乐的俚俗、不高明。《老残游记》第九回:“ 申公 在省城里,弹好琴的多着呢,何必听我们这个乡里迓鼓。” 戴鸿森 注:“乡里迓鼓,即‘村里迓鼓’, 元 曲曲牌名。‘迓鼓’原义当是‘衙鼓’,意思是乡里人仿效官衙排场,不伦不类,此处用来自谦音乐的俚俗,将为人见笑。”
《漢語大詞典》:朽才
衰弱无能之才,不可造就之才。多用于诮人或自谦。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让官表》:“岂谓陛下特迃宸鉴,曲用朽才。” 柳青 《狠透铁》十:“老监察用手掌打击他的霜白脑袋,恨自己:‘你什么时候才学会完全按上级党的指示办事呢?朽才!’”
《国语辞典》:瞽言刍议(瞽言刍议)  拼音:gǔ yán chú yì
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词。后形容自己的意见粗浅,不够成熟。《南齐书。卷二八。刘善明传》:「不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钺。」
《国语辞典》:力薄才疏  拼音:lì bó cái shū
力量微薄,才能疏浅。多用于自谦之词。《水浒传》第四一回:「初世为人,便是要结识天下好汉,奈缘力薄才疏,家贫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国语辞典》:谫薄之材(谫薄之材)  拼音:jiǎn bó zhī cái
疏陋浅薄的资质。多用为自谦之词。明。朱权《卓文君》第二折:「小生谫薄之材,岂足以干长者乎?」
《国语辞典》:资浅齿少(资浅齿少)  拼音:zī qiǎn chǐ shào
年纪轻,资历浅。常用作自谦之辞。宋。张孝祥〈严守朱新仲〉:「某戆愚不学,资浅齿少,而今兹除授,乃先众俊,朝夕惴惧。」
《国语辞典》:资浅望轻(资浅望轻)  拼音:zī qiǎn wàng qīng
资历浅薄,声望渺小。常用作自谦之辞。宋。朱熹〈乞追还待制职名奏状六〉:「伏念臣自去岁误蒙圣恩,擢置近列,使侍讲筵,即以迂疏寡陋,资浅望轻,恳辞四五,而不获命,遂已不敢复辞讲职。」
《国语辞典》:心拙口笨  拼音:xīn zhuó kǒu bèn
心思愚昧,口才笨拙,为自谦之词。《红楼梦》第三○回:「你也试著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著人说呢?」也作「心拙口夯」。
《国语辞典》:忝列门墙(忝列门墙)  拼音:tiǎn liè mén qiáng
对师长自谦之辞。意谓自己能幸运的被列在学生、弟子的行列当中。
《国语辞典》:诸务丛脞(诸务丛脞)  拼音:zhū wù cóng cuǒ
诸事杂乱废弛。常用以自谦能力不足或有所荒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