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7分类词汇 7
《國語辭典》:末学(末學)  拼音:mò xué
1.没有根底的肤浅学识。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亦指治学不求根本,学识浅薄之学者。《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2.后学。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得闻先生雅教,末学受益匪浅。」《陈书。卷三三。儒林列传。沈不害》:「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3.非正统主流之学。《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七。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國語辭典》:末学肤受(末學膚受)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学问不求根本,浅尝即止,仅得皮毛。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國語辭典》:榛芜(榛蕪)  拼音:zhēn wú
1.杂草丛生。晋。潘尼〈火赋〉:「榛芜既除,九野谧清。」唐。王勃〈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林院榛芜,轩堂委寂。」
2.繁冗杂乱。唐。刘知几《史通。卷九。烦省》:「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于榛芜,言有阙书,伤于简略,斯则可矣。」
3.自谦之词。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元。柳贯〈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南唐常侍六书学,凌轹斯邈开榛芜。」
《漢語大詞典》:不揆
自谦之词。不自量。 宋 岳飞 《御书屯田三事跋》:“用屯田以足兵食,诚不为难。臣不揆愿迟之岁月,敢以奉詔。” 元 白朴 《满庭芳》词序:“僕不揆狂斐,合三家奇句,试为一首,必有能辨之者。”
《漢語大詞典》:竭愚
自谦之词。谓尽其愚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后汉书·乐恢传》:“臣寿命垂尽,临死竭愚,惟蒙留神。”
《國語辭典》:丑末(醜末)  拼音:chǒu mò
自称鄙陋的谦词。《南史。卷二三。王诞传》:「天恩所覃,庸及丑末。」
《國語辭典》:不揣冒昧  拼音:bù chuǎi mào mèi
向人表示事前对自己行为是否得宜有欠考虑的谦辞。《文明小史》第五八回:「于今晓得你小翁先生是个大豪杰,所以不揣冒昧,请小翁在制军的公子面上吹嘘一二,兄弟就受惠于无穷了。」
《漢語大詞典》:不揆梼昧(不揆檮昧)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愚昧无知。 晋 郭璞 《〈尔雅〉序》:“ 璞 不揆檮昧,少而习焉。” 邢昺 疏:“揆,度也。檮,谓檮杌无知之貌。昧,闇也。 郭氏 言己不度其无知闇昧,自少小而习此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