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9,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漫叟
老拙
称藩
老奴
累臣
老爷
王老
小可
儿夫
某乙
弱弟
奴家
婢子
散马
老弟
《國語辭典》:漫叟  拼音:màn sǒu
唐代诗人元结的别号。参见「元结」条。
《國語辭典》:老拙  拼音:lǎo zhuó
1.称谓。老年人自谦之词。宋。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知君被恼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婆婆,你多少年纪?』婆婆道:『老拙七十五岁了。』」
2.称鄙野不文或性情卤莽的人。也称为「老粗」。
《漢語大詞典》:称藩(稱藩)
亦作“ 称蕃 ”。 自称藩属。向大国或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汉书·宣帝纪赞:“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赵佗 ﹞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 唐 薛道衡 《老氏碑》:“感义怀仁,称藩请朔。” 元 孟祺 《贺平宋表》:“始则有称姪纳币之祈,次则有称藩奉璽之请。”
《國語辭典》:老奴  拼音:lǎo nú
1.老仆的自称。
2.轻视诋骂的话。犹老不修。《世说新语。卷一九。贤媛》刘孝标注引《妒记》:「温平蜀,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刀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3.自称的谦词。《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李辅国传》:「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國語辭典》:累臣(纍臣)  拼音:léi chén
被囚系的臣子。《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明史。卷二四二。列传。白瑜》:「今逐臣久锢,累臣久羁,一蒙矜释,即可感格天心。」
《國語辭典》:老爷(老爺)  拼音:lǎo ye
1.旧时对于官绅的敬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知府道:『你的冤已雪了。』李氏道:『多谢老爷天恩!』」《负曝闲谈》第三回:「我们当老爷的都做了贼,那些平头百姓,不一个个都该做强盗么?」
2.仆人对主人的敬称。《红楼梦》第九三回:「小的本不敢说,我们老爷只是太好了,一味真心待人,反倒招出事来。」
3.妻子对丈夫的敬称。《红楼梦》第三三回:「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
4.外祖父的俗称。
5.对科举时代举人的尊称。科举时代对秀才称相公,对举人称老爷。《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漢語大詞典》:王老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君长对外交往时的自称。《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穀,于外自称曰王老。” 孔颖达 疏:“四夷之君去王远,由有归往之义,贤始得为长,故以王老为称也。”
(2).对老者的敬称。 唐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七:“白衫裁袖本教宽,朱紫由来亦一般。王老小儿吹笛看,我儂试舞尔儂看。”
《國語辭典》:小可  拼音:xiǎo kě
1.自称的谦词。元。高文秀《黑旋风。楔子》:「小可是这火垆店上一个卖酒的,但是南来北往官员、士庶人等进香的,都在我这店中安歇。」《水浒传》第一二回:「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武举时,便闻制使大名。」
2.平常、轻微而无关紧要。清。洪升《长生殿》第四二出:「哎呀!了不得,这是上用钦工,非同小可。」《红楼梦》第五七回:「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3.出身低微的小户人家。《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忽有年貌相当,及第,又有是小可出身;忽有名臣之子,况无年貌相称。」《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或有登科及第的,又有小可出身;或门当户对,又无科第。及至两事俱全,年貌又不相称了。」
《國語辭典》:儿夫(兒夫)  拼音:ér fū
称谓。妇人称自己的丈夫。《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三五出》:「喜到宸京,涉山川万般愁闷。儿夫见免萦奴方寸,未知是何处深藏见在身?」《刘知远诸宫调。第二》:「三娘又怎知,与儿夫何日相遇?」
《國語辭典》:某乙  拼音:mǒu yǐ
假定的代名词。可用于自称,也可虚指某人。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郊禅》:「有唐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望白云》:「子候见,当再拜自陈:某乙乞得给侍轮毂三过。」
分類:自称代词
《國語辭典》:某甲  拼音:mǒu jiǎ
1.称呼别人的代词。《文选。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谨附某官某甲,奉表以闻。」
2.自称的代词。《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速道将来,沩山云:某甲不道,请和尚道。」
《漢語大詞典》:弱弟
(1).幼弟。 汉 蔡邕 《太傅文恭侯胡公碑》:“上奉继亲,下慈弱弟。”晋书·诸葛长民传:“相公西征,老母弱弟委之将军,何谓不平!”
(2).为弟对兄自称。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代少年书》:“兄与弱弟,皆艰嗣息。设得一儿,蒸尝有託。”
分類:自称
《國語辭典》:奴家  拼音:nú jiā
女子自称。现在多用于小说与戏剧中。《水浒传》第三回:「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奴家须是要会丈夫一面,待奴家在孝堂守著,看法师作用罢。」
分類:女子自称
《國語辭典》:婢子  拼音:bì zǐ
1.古代称妾为「婢子」。《礼记。檀弓下》:「使吾二婢子夹我。」汉。郑玄。注:「婢子,妾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婴岂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
2.古时妇女对自己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中栉,以固子也。」
3.女仆、使女。《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一应粗重事儿,又有张太太料理,更有许多婢子婆儿服侍围随。」
《漢語大詞典》:散马(散馬)
(1).谓把战马放散回山中。意谓战事不兴。 南朝 宋 谢庄 《宋世祖庙歌·孝武皇帝》:“復礼辑乐,散马堕城。” 隋 薛道衡 《〈隋高祖文皇帝颂〉序》:“休牛散马,偃武修文。”参见“ 散马休牛 ”。
(2). 太平天囯 时期, 广东 、 广西 一带天地会队伍自称为马,称起事为起马,称解散为散马。 清 严正基 《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起号起马,散号散马。”
《漢語大詞典》:散马休牛(散馬休牛)
书·武成:“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蔡沉 集传引《乐记》:“ 武王 胜 商 ,渡 河 而西,马散之 华山 之阳而弗復乘,牛放之 桃林 之野而弗復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
《國語辭典》:老弟  拼音:lǎo dì
称谓。对自己的弟弟或较年幼者的称呼。《文明小史》第三二回:「老弟你休要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