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9,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奴婢
外臣
治生
鄙人
而翁
先主
仲氏
乃公
晚生
司官
老兵
小童
小女
本人
儿家
《國語辭典》:奴婢  拼音:nú bì
1.泛指男女仆人。古代男仆称奴,女仆称婢。《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西游记》第四四回:「你怎的不遵三宝,不敬佛法,不去看经拜忏,却怎么与道士佣工,作奴婢使唤?」
2.臣仆对天子或主人的自称。《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内白鹞招妖》:「一见奴婢,便问圣上安否?」
《漢語大詞典》:外臣
(1).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犹藩臣。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王 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餘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元宗纪》:“三月,遣司空 孙晟 及礼部尚书 王崇质 使 周 ,削去帝号,奉表请为外臣,犹不许。” 清 唐甄 潜书·用贤:“ 犬戎 虽强虣,亦终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南齐书·明僧绍传:“ 太祖 谓 庆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尧 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唐 任华 《寄李白》诗:“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东山为外臣。”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诗酒娱中岁,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外臣者隐处之臣也。天下乱则贤人隐,故以外臣终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苏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难。二子 昭文 、 贯时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为 贯时 作传,其言‘少时美好,自称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与大内的宦官称内臣相对。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红楼梦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参见“ 内臣 ”。
《國語辭典》:内臣(內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之臣,亦指属下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杜预。注:「天子内臣,不得外交诸侯,故不言使。」《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禁亲近之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宦官、太监。《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
《國語辭典》:治生  拼音:zhì shēng
1.自营生计。《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
2.部属对于长官或旅外官吏对于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朝。《醒世姻缘传》第一四回:「治生伺侯多时了!望老父母略住片时,不敢久留。」
《國語辭典》:鄙人  拼音:bǐ rén
1.住在偏远、乡野的人。《韩非子。喻老》:「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
2.鄙陋、卑贱的人。《庄子。应帝王》:「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异时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务为忠厚,人人自重,耻言人过。」
3.自己的谦称。《汉书。卷五○。张冯汲郑传。冯唐》:「鄙人不知忌讳。」《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行道,没有一定的药金。」
《漢語大詞典》:而翁
你的父亲。用于称人父亲,或为父者自称。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清 吴嘉纪 《哀羊裘为孙八赋》诗:“晨起雪霏霏,取裘覆儿女。亭午号朔风,儿持衣而翁。”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三:“五经烂熟家常饭,莫似而翁歠九流。”
《國語辭典》:先主  拼音:xiān zhǔ
1.祖先的牌位。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
2.古代家臣称大夫的祖先。《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
3.开国国君。《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吴之先主,起自荆州,遭时扰攘,播潜江表。」唐。杜甫〈古柏行〉:「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漢語大詞典》:仲氏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高亨 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 春秋 卫 戴嬀 。参阅诗经毛传。
(3). 汉 末 袁术 占有 长江 淮河 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 仲氏 。又称 仲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用 河内 张烱 之符命,遂僭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术 以 袁 姓出 陈 , 陈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讖文云:‘代 汉 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 仲氏 。”
(4).指 汉 末 仲长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呜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李善 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 公理 , 山阳 人也。性俶儻,默语无常,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
《國語辭典》:乃公  拼音:nǎi gōng
1.你的父亲。通常为父亲对子女的自称。《汉书。卷六六。陈万年传》:「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也作「乃父」、「乃翁」。
2.自称的傲慢语。《汉书。卷一。高帝纪上》:「汉王辍饭吐哺曰:『竖儒几败乃公事!』」
《國語辭典》:晚生  拼音:wǎn shēng
后进对于前辈的谦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萧云仙道:『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谢不尽。』」《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宋卿道:『这些器具名目,晚生虽开得出,只是办得齐全办不齐全,却拿不定。』」
《漢語大詞典》:司官
(1).主管官员。后汉书·陈寔传:“邻县人户归附者, 寔 輒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 李贤 注:“司官谓主司之官也。”
(2). 清 代各部属官的通称。指部内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红楼梦第一○五回:“话説 贾政 正在那里设宴请酒,忽见 赖大 急忙走上 荣禧堂 来,回 贾政 道:‘有锦衣府堂官 赵老爷 带领好几位司官,説来拜望。’”镜花缘第六五回:“ 卞滨 同 孟謨 带领司官,捧了各卷,进朝面呈。”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以五品司官而赐第赐帑,以本部郎中一年而即擢堂官,皆自来未有之旷典。”
(3).属官对其长官的自称。《中国现在记》第三回:“大人有侍郎兼衔,司官乃是新用的一个部曹,正与大人有堂属之分,这个称呼,乃是天经地义,一定而不可移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雪舫 便一力担承在身上,説道:‘大人放心,司官总有法子説得他服服帖帖的来求亲。’”
《国语辞典》:老兵  拼音:lǎo bīng
1.年老的士兵。《三国志。卷四一。蜀书。费诗传》:「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2.久历戎马生涯的将帅自称。如:「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曾自称老兵。」宋。辛弃疾〈念奴娇。龙山何处〉词:「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國語辭典》:小童  拼音:xiǎo tóng
1.年幼的孩童。《庄子。徐无鬼》:「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2.僮仆。唐。杜甫 独坐诗二首之二:「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也称为「小童儿」。
3.古代诸侯夫人自称的谦词。《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4.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國語辭典》:小女  拼音:xiǎo nǚ
1.年纪最小的女儿。《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唐。张守节。正义引班固诗:「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2.称谓。对人称自己女儿的谦词。《三国演义》第八回:「小女貂蝉也,允蒙将军错爱,不异至亲,故令其与将军相见。」《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
《國語辭典》:本人  拼音:běn rén
1.称自己。如:「这点小问题,难不倒本人。」元。关汉卿《金线池》第四折:「俺分离自去年,谢尊官哀怜,看本人颜面,得相公周全。」
2.当事人、此人。《水浒传》第二九回:「等明日,先使人去那里探听一遭。若是本人在家时,后日便去。」
3.在某种法律关系中,为实际权利义务主体之人,如代理人对于所代理之人、辅佐人对于所辅佐之人等,都称为「本人」。
《國語辭典》:儿家(兒家)  拼音:ér jiā
1.女子自称。宋。史达祖〈眼儿媚。儿家七十二鸳鸯〉词:「儿家七十二鸳鸯,珠佩锁瑶箱。」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若问儿家夫婿,腰悬大将金牌。」
2.男子自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三出:「(生)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缘何得入来?」
3.女子之家。宋。卢祖皋 清平乐。柳边深院词:「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元。乔吉〈折桂令。多时不到儿家〉曲:「多时不到儿家,想绳挂秋千,弦断琵琶。」
4.男子之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