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腰胯  拼音:yāo kuà
指人体从腰部到大腿之间的部位。如:「跌得腰胯生疼」。
分類:腰部
《国语辞典》:腰截  拼音:yāo jié
腰部。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索用甚从人拦当者,俺只待拖狗皮的拷断他腰截。」
《漢語大詞典》:腰肋
腰肢;腰部。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想当初去衙里,马儿上稳坐地,挺着腰肋,捻着髭鬚,引着亲随,傲着相知似那省官气势。”《水浒传》第一○二回:“他见甚么板凳作怪,踢闪了腰肋。”
分類:腰肢腰部
《漢語大詞典》:腰杆(腰桿)
(1).腰部。 周立波 《第一夜》:“我站起来正想伸一伸腰杆,铁门打开了。” 张天民 等《创业》第一章四:“ 章易之 拿着那本旧杂志,挺着腰杆走出来。”
(2).借喻靠山,倚靠的力量。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四章:“他希望出来个腰杆子硬的人,给他出出这口窝囊气。” 欧阳山 《苦斗》五二:“如今社会上做事,只凭腰杆,不问头脑。”
《國語辭典》:黄雀(黃雀)  拼音:huáng què
动物名。鸟纲雀科。体小,身具黑斑,嘴与脚皆带有黄色。
《國語辭典》:腰围(腰圍)  拼音:yāo wéi
1.腰部周围的尺寸。如:「你的腰围蛮小的嘛!」
2.腰带。唐。李贺 贵公子夜阑曲:「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漢語大詞典》:裙腰
(1).裙的上端紧束于腰部之处。南史·齐鱼复侯子响传:“ 子响 密作启数纸,藏妃 王氏 裙腰中,具自申明。”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裙腰银线压,梳掌金筐蹙。”《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一面叫了 赵裁 来,都裁剪停当,又要一疋黄纱做裙腰贴里,一色都是 杭州 绢儿。”
(2).比喻狭长的小路。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緑裙腰一道斜。” 茅盾 《子夜》五:“不见了嫩绿裙腰诗意的 苏堤 ,只有甲虫样的汽车卷起一片黄尘。”
《國語辭典》:牛腰  拼音:niú yāo
文稿、书卷等一大捆,像牛腰那样粗壮。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二:「王十六秀才好畜予书,相从三十年,得两牛腰。」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居山林〉曲:「酒杯倾鲸量宽,诗卷束牛腰大。」
《國語辭典》:腰身  拼音:yāo shēn
1.人体腰围或衣服中段横幅的尺寸。如:「前一阵子流行窄腰身的外套。」
2.腰肢。南朝宋。鲍照学古〉诗:「嬛绵好眉目,闲丽美腰身。」
《漢語大詞典》:腰腹
(1).人或动物的腰部和腹部。旧唐书·濮王泰传:“又以 泰 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復令乘小舆至於朝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阿胶﹝主治﹞引《神农本草经》:“腰腹痛,四肢酸痛。”
(2).比喻物体的中间部分。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兴国寺 搆二阁,高与塔侔,以安大像,远都城数十里已在望,登六七级方见佛殿腰腹。”
《漢語大詞典》:腰领(腰領)
(1).腰部与颈部。两者为人体的重要部分,断之即死,故常喻致命之处。管子·小匡:“ 管仲 曰:‘斧鉞之人也,幸以获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后汉书·李云传:“昔 高祖 忍 周昌 不讳之諫, 成帝 赦 朱云 腰领之诛,今日杀 云 ,臣恐剖心之讥復议於世矣。” 宋 苏轼 《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疎远小臣,腰领不足以荐鈇鉞,岂敢以非灾之蝗,上罔朝廷乎?” 清 唐甄 潜书·审知:“一不得当,大则覆军亡国,小则不保腰领,非小祸也。”
(2).裳有腰,衣有领,故以“腰领”借指关键或要害。 宋 苏辙 《殿试武举策问》:“朕以天下为度,怀柔四夷。而西戎背诞,腰领未得。”
《國語辭典》:裙子  拼音:qún zi
一种围在腰部以下的服装。《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红楼梦》第六二回:「豆官回头看了一看,果见旁边一汪积雨,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
《國語辭典》:腰斩(腰斬)  拼音:yāo zhǎn
1.一种古代刑法。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史记。卷六八。商君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三国演义》第一○九回:「遂令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
2.比喻将事物从中间割裂。如:「这个计画执行到一半,就被腰斩了。」
《漢語大詞典》:带下(帶下)
(1).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 尤在泾 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2).特指妇女阴道中流出黏腻液体的病症。因颜色不同,而有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之别。多由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漢語大詞典》:倒拔
谓树木、立石等根部露出地面而倒仆。南史·何胤传:“山发洪水,树、石皆倒拔。”
谓背转着身子借助腰部的力量拔取东西。《水浒传》第七回回目有“花和尚倒拔垂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