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4,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下一页
裂裳示背
流汗浃背
背上使
背正
背念
背舍
背鲙经屏
触背关
背己利世难
不背日光
净背舍身作證
虚空处背舍
识处背舍
词典(续上)
离乡背土裂裳示背
流汗浃背
佛类词典
八背舍背上使
背正
背念
背舍
背鲙经屏
触背关
背己利世难
不背日光
净背舍身作證
虚空处背舍
识处背舍
《國語辭典》:离乡背土(離鄉背土) 拼音:lí xiāng bèi tǔ
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元。张养浩〈一枝花。用尽我为民为国心套〉:「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也作「离乡背井」。
八背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解脱。(参见:八解脱)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室之色,故云净背。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想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藏法数】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解脱。(参见:八解脱)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室之色,故云净背。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想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藏法数】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背上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疏迷惑条。
(术语)见疏迷惑条。
背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违背佛法之正理也。
(术语)违背佛法之正理也。
背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厌背生死安住于涅槃之念也。瑜伽论记六下曰:「念求出世违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无漏涅槃之念。」
【佛学常见辞汇】
厌背生死而安住于涅槃的心念。
(术语)厌背生死安住于涅槃之念也。瑜伽论记六下曰:「念求出世违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无漏涅槃之念。」
【佛学常见辞汇】
厌背生死而安住于涅槃的心念。
背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背舍也。净心诫观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八背舍。(参见:八背舍)
(术语)八背舍也。净心诫观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八背舍。(参见:八背舍)
背鲙经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空见之人,非道无惭,以木像之背切鱼鲙,以佛之经论糊屏风也。止观十曰:「背鲙经屏,天田尿井,逆父慢母,剧于行路,乃谓无碍。」
(术语)空见之人,非道无惭,以木像之背切鱼鲙,以佛之经论糊屏风也。止观十曰:「背鲙经屏,天田尿井,逆父慢母,剧于行路,乃谓无碍。」
触背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曰:宝觉禅师,见学者必举手示之。曰:唤作拳是触,不唤拳是背。莫有契之者。丛林谓之触背关。
(术语)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曰:宝觉禅师,见学者必举手示之。曰:唤作拳是触,不唤拳是背。莫有契之者。丛林谓之触背关。
背己利世难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其心专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无一毫为己之念;非如世人,但求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为背己利世难。(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谓修菩萨行者,其心专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无一毫为己之念;非如世人,但求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为背己利世难。(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不背日光
【三藏法数】
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见、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见、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净背舍身作證
【三藏法数】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虚空处背舍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识处背舍
【三藏法数】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