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诵数(誦數)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圭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漢語大詞典》:诵记(誦記)
背诵和记忆。后汉书·荀悦传:“﹝ 悦 ﹞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 宋 吕陶 《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 隐 亦能诵记 安石 新义,推尊而信嚮之久矣。”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口吻刓於蠹编之诵记,而思虑敝於游词之剽缀。”
分類:背诵记忆
《国语辞典》:复诵(复诵)  拼音:fù sòng
重复背诵或诵读。如:「班长领头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跟著复诵一遍。」
《國語辭典》:背书(背書)  拼音:bèi shū
1.背诵念过的书。如:「父亲管教很严,每天要我背书。」
2.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执票人于票据背面书写自己姓名之票据行为。
《国语辞典》:闇诵(闇诵)  拼音:àn sòng
默记而背诵。《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分类:默记背诵
《漢語大詞典》:诵忆(誦憶)
背诵并记住。后汉书·王充传:“﹝ 充 ﹞家贫无书,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南史·萧勱传:“﹝ 勱 ﹞聚书至三万卷,披翫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分類:背诵记住
《國語辭典》:背熟  拼音:bèi shú
熟记在心。《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笑道:『我已背熟了,烧也无碍。』」
《漢語大詞典》:倍文
背诵书文。倍,通“ 背 ”。周礼·春官·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 汉 郑玄 注:“倍文曰讽。” 唐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滂 清明逊悌以敏,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漢語大詞典》:熟背
精熟地背诵。朱子语类卷十:“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于讲诵者也是都背得,然后从师学习。”
《漢語大詞典》:踬字(躓字)
谓背诵不流利,出现停顿或漏字。 清 梅曾亮 《鲍母谢孺人家传》:“自塾归,必背诵书,无躓字乃已。”
《漢語大詞典》:死记硬背
常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例如:一个反复死记硬背的傲慢少年。
《国语辞典》:目即成诵(目即成诵)  拼音:mù jí chéng sòng
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二出:「俺相公目即成诵,在青儿手不停批。」也作「过目成诵」、「触目成诵」。
《国语辞典》:背多分  拼音:bèi duō fēn
靠背诵而获得高分。用来形容仅靠记忆的学习方式。如:「一般人误以为历史、地理是背多分的学科,事实上,这些科目需要具备清晰的时空观念才能真正理解。」
《漢語大詞典》:讽传(諷傳)
谓背诵记取。 唐 柳宗元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 吴 ,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分類:背诵记取
《漢語大詞典》:讽术(諷術)
背诵经艺。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类也。”
分類:背诵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