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拍肩
轻拍别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爱护。 清 唐孙华 《双凤村居诗以志之》:“拍肩同辈多零落,陇畔何人许耦耕?” 清 唐孙华 《题眼医何藏之小照》诗:“拍肩羣瞽世何限,补救造化天无功。”
《國語辭典》:耸肩(聳肩)  拼音:sǒng jiān
耸动肩膀。常用来表示不解、没意见、惊讶等情态。如:「他耸耸肩,把手一摊,说:『我没办法!』」
《國語辭典》:胁肩(脅肩)  拼音:xié jiān
耸肩。《抱朴子。外篇。名实》:「宁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金。宇文虚中〈在金日作〉诗三首之一:「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
分類:肩膀敬畏
《國語辭典》:胁肩谄笑(脅肩諂笑)  拼音:xié jiān chǎn xiào
耸立肩膀,露出谄媚的笑容。形容逢迎巴结人的丑态。《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些人让他是个见任刺史,胁肩谄笑,随他怠慢。」
《国语辞典》:腋下  拼音:yè xià
肩膀和手臂内侧交接的部位。如:「他拿起书本夹在腋下,便匆匆出门去了。」
《漢語大詞典》:辕轭(轅軛)
(1).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和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借指车子。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姹女乘河车,黄金充辕軛。” 王琦 注:“軛,辕端横木。驾马领者也。”宋史·宦者传三·杨戬:“农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垦,殫财靡芻,力竭饿死,或自縊辕軛间。”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栈有青牛,素服辕軛。主之薨也,踣地哀鸣,仰天屑泪,三日不秣。”
(2).古代肩舆供抬举用的直木和套在肩膀上的横木(或布带、皮带)。隋书·礼仪志五:“初 齐武帝 造大小輦,并如軺车,但无轮轂,下横辕軛。”
《漢語大詞典》:肩膊
(1).肩膀,人颈下臂上的部分。 清 唐甄 潜书·明鉴:“ 陕 民之謡有之曰:挨肩膊,等 闯王 ; 闯王 来,三年不上粮。” 鲁迅 《彷徨·示众》:“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2).比喻能够担当的责任。 洪深 《鸡鸣早看天》第二幕:“你放心好啦, 李先生 是有肩膊的人,我明天和他说,一定负责到底。”
《國語辭典》:胳膊(肐膊)  拼音:gē bo
肩膀以下,手部以上的部分,分大小二节。《水浒传》第二四回:「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文明小史》第七回:「立刻上来三人,一个拉辫子,两个架胳膊,从床上把他架了出来。」也称为「胳膊」、「胳臂」。
《國語辭典》:胳膊  拼音:gē bo
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如:「毛衣太短了,半截胳膊都露在外面。」也称为「胳膊」、「胳臂」。
《漢語大詞典》:肩尻
肩膀和屁股。借指人或牲物的全体。庄子·达生:“十日戒,三日齐,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 宋 孔武仲 《瓜步阻风》诗:“我当卖剑买牲牢,再埽灵宇陈肩尻。”
《漢語大詞典》:扛抬(扛擡)
谓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宰杀》:“凡有倒死水黄牛隻,不以远近须令牛主扛抬赴官相视过,方许开剥。”《水浒传》第十八回:“随即把 白胜 头脸包了,带他老婆,扛抬贜物,都连夜赶回 济州 城里来。”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
《國語辭典》:肩窝(肩窩)  拼音:jiān wō
肩膀上凹下的部分。
分類:肩膀凹陷
《國語辭典》:擦肩  拼音:cā jiān
形容距离很近。《文明小史》第一五回:「正说话间,那船已擦肩而过。」
《漢語大詞典》:肩起
在肩上放置或承担。例如:肩起篮筐。
;特指在肩膀上斜放(如一条枪)
《漢語大詞典》:换肩
谓挑或抬重物时左右掉换肩膀。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 面胡 你还在这里呀?’路上一个挑柴禾的高个子农民,一边换肩,一边这样问。”
《国语辞典》:上臂  拼音:shàng bì
上肢的一部分,位于肩膀与下臂之间。也称为「上膊」。
《国语辞典》:抬肩  拼音:tái jiān
量制衣服时,从腋下到肩膀中间的尺寸。也称为「抬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