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牙祭  拼音:yá jì
旧时店主、雇主供应员工饭菜。平日以素菜为主,每月初二、十六才有荤菜肉食可吃,称为「打牙祭」。《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
《國語辭典》:衣锦食肉(衣錦食肉)  拼音:yì jǐn shí ròu
穿的是锦绣华服,吃的是美味肉食。形容生活安乐富裕。《周书。卷五○。异域传下。突厥传》:「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者,常以千数。」也作「衣帛食肉」。
《漢語大詞典》:虾虎鱼(鰕虎魚)
鱼纲鰕虎鱼科。淡水肉食性小型鱼类。体侧扁,少数呈鳗形。眼小,腹鳍愈合成一吸盘。 明 黄省曾 《鱼经·江海诸品》:“有鰕虎之鱼,类土附而腮红若虎,善食虾,俗谓之新媍之鱼。”
《国语辞典》:衣帛食肉  拼音:yì bó shí ròu
穿著舒适的帛衣,食用美味的肉食。形容生活安乐富裕。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作「衣锦食肉」。
《国语辞典》:巨蜥  拼音:jù xī
动物名。蜥蜴亚目巨蜥科。肉食性。头、颈和尾部均较长,身体笨重,四肢发达。产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长最大者可达三公尺馀。
《国语辞典》:狼獾  拼音:láng huān
动物名。肉食性哺乳动物。四肢粗短,体毛长,呈黑褐色,体侧有黄褐色的带状毛。生性凶猛,爪子非常锐利,善爬树及游泳。多栖息于针叶林中,以松鼠类的小动物为食。产于北欧与北美洲。
《国语辞典》:鳍脚目(鳍脚目)  拼音:qí jiǎo mù
哺乳纲之一目,原为肉食目中一亚目,或独立为一目。此目为水栖肉食类,四肢皆变为鳍状肢,手与足扁而长,各有五趾,有蹼似桨。如海狮、海象属之。也称为「鳍足目」。
《漢語大詞典》:腩炙
一种烹调肉食的方法。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炙法:“腩炙法:肥鸭,浄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鱼酱汁五合,薑、葱、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渍一炊久,便中炙。子鹅作亦然。”
分類:烹调肉食
《漢語大詞典》:食不兼肉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尹文子·大道上:“昔 晋国 苦奢, 文公 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亦作“ 食不重肉 ”。史记·管晏列传:“﹝ 晏婴 ﹞既相 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肉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食鸟兽鱼介之肉也。佛初于小乘教许食三种之净肉,后于大乘教,禁食一切肉,恐害菩萨之大悲心也。见涅槃经四,智度论四十九及八十八。
肉食十过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己亲。见生惊怖。坏他信心。行人不应食。罗刹习气。学术不成。生命同己。天圣远离。不净所出。死堕恶道。见法苑珠林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