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进俎(進俎)
进献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礼器。艺文类聚卷六三引 晋 潘尼 《东武馆赋》:“膳夫进俎,虞人献鲜。”新唐书·礼乐志二:“太祝各帅斋郎进俎。”金史·乐志上:“进俎,奏《丰寧之曲》。”
《漢語大詞典》:三净(三凈)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何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后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漢語大詞典》:羞炰
烤熟的肉食。《文选·枚乘〈七发〉》:“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宾客。” 张铣 注:“羞,食也;炰,合毛烧者也。”
分類:肉食
《漢語大詞典》:进脯(進脯)
上肉食。 刘半农 《学徒苦》诗:“一日三餐,学徒侍食进脯。”
分類:肉食
《漢語大詞典》:禁肉
谓佛家禁忌肉食。 南朝 梁 沈约 《究竟慈悲论》:“及晚説大典,弘宣妙训,禁肉之旨,载现於言,黜繒之义,断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大荤(大葷)
谓肥腻的肉食,有时特指猪肉。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季恬逸 见他不吃大荤,点了一卖板鸭,一卖鱼,一卖猪肚,一卖杂膾,拿上酒来。”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大爷道:‘我是教门,不用大荤。’”
《漢語大詞典》:肉牛
(1).肥壮的牛。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战马散驱还逐草,肉牛齐散却耕田。”
(2).供肉食的牛。《人民日报》1984.9.3:“要大力发展奶牛、肉牛。饲养肉牛要采用国外先进办法,使牛的生长期缩短到一年半或者更短的时间。”
分類:肥壮肉食
《漢語大詞典》:饩客(餼客)
谓以肉食之类款待宾客。礼记·聘义:“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陈於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芻薪倍禾,皆陈於外。” 孙希旦 集解:“餼客,致饔餼於客也。”
《漢語大詞典》:鲞腊
腌制或风干的鱼肉食品。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江海船舰:“ 明 越 温 台 海鲜鱼蟹鮝腊等类,亦上潬通於 江 浙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鲻鱼:“ 吴 越 人以为佳品,腌为鮝腊。”
《國語辭典》:熟菜  拼音:shú cài
煮熟的菜肴。如:「给我来碗饭,和一、两样熟菜。」
《漢語大詞典》:十二象
清 末 民 初, 四川 成都 有一种专门卖给穷人、乞丐吃的混合肉食,名曰“十二象”。意谓从鼠到猪十二属象的动物全有。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五:“一天哪里讨不上二十个钱,那就可以吃荤了!四城门卖的十二象,五钱吃两大碗,乡坝里能够吗?”
《国语辞典》:石斑鱼(石斑鱼)  拼音:shí bān yú
鲈形目鲈科鱼类的统称。肉食性,多产于热带或温带近海,少数产于淡水。体纺锤形、侧扁,有圆鳞或栉鳞覆盖。多具美丽色彩。
《國語辭典》:腊肠(臘腸)  拼音:là cháng
将猪肉泥加上一些淀粉或调味料搅和灌入小肠,而后风乾或煮烤而成的条形食品。清。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吸鸦片烟者之巧计》:「有人馈京师西城新街口铁匠营胡同德宅节礼两匣,其门丁启视,均腊肠也,乃私窃一串,预备午觞佐酒。」
《漢語大詞典》:郁肉漏脯(鬱肉漏脯)
腐败变质的肉食。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篇·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注:“鬱肉,密器盖之隔宿者是也;漏脯,茅屋漏下沾着者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良规:“饥者之取,饱於鬱肉漏脯也。”
《漢語大詞典》:油荤(油葷)
指肉食品。 艾芜 《荣归》:“这在旁人看来,却会认为他之所以如此起劲,大概由于这天有油荤吃了。”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每月只有到初二和十六两天打牙祭的时候,才尝得到一点油荤。”
分類:肉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