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戎落
戎族聚居地。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唐书·狄仁杰传:“出为 寧州 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子仪 以 灵武 初復,百姓彫弊,戎落未安,请以 朔方 军粮使 三原 路嗣恭 镇之。”
《國語辭典》:土司  拼音:tǔ sī
1.职官名。元、明以来,在西北、西南等蛮苗地区设置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充任世袭的官职。《明史。卷七二。职官志》:「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
2.一种面包。参见「吐司」条。
《國語辭典》:农村(農村)  拼音:nóng cūn
农民聚居的村落。如:「为解决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劳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國語辭典》:狗窦(狗竇)  拼音:gǒu dòu
可供狗出入的墙洞。汉。无名氏〈古诗十五从军征〉诗:「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漢語大詞典》:贵里(貴里)
(1).豪门势家聚居的里巷。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修梵寺:“寺北有 永和里 ……里中太傅録尚书 长孙稚 、尚书右僕射 郭祚 、吏部尚书 邢鸞 、廷尉卿 元洪超 、卫尉卿 许伯桃 、 凉州 刺史 尉成兴 等六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 唐 崔颢 《渭城少年行》:“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进对精华,折旋舒婉,故以式瞻贵里,仪范通门。”
(2).对他人乡里的敬称。 明 汤显祖 《南柯记·情著》:“敢问小娘子尊姓?贵里?” 清 陈维嵩 《与周子俶书》:“贵里 毛生 ,居近蘼芜之巷; 西陵 卞女 ,家邻荳蔻之街。” 清 曹大观 《寇汀纪略》:“知府 延英 亦在座,询 庞古 :‘贵里乡勇来齐否?’”
《漢語大詞典》:居邑
(1).囤积于城邑之中。汉书·食货志下:“富商贾或墆财役贫,转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居穀於邑也。’ 如淳 曰:‘居贱物於邑中以待贵也。’二説皆未尽也。此言或有所废置,有所居蓄,而居於邑中,以乘时射利也。”
(2).泛指人口聚居之地。《汉书·沟洫志》“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唐 颜师古 注:“言川泽水所流聚之处,皆留而置之,不以为居邑而妄垦殖,必计水所不及,然后居而田之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百里见方的地区,有田九万顷,除去三分之一的山林川泽和居邑,馀下六万顷,约合今一百八十六万亩。”
《漢語大詞典》:新里
新的聚居处。 唐 杜审言 《登襄阳城》诗:“冠盖非新里, 章华 即旧臺。”
分類:聚居居处
《漢語大詞典》:廛里
古代城市居民住宅的通称。亦泛指市肆区域。《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 孙诒让 正义:“通言之,廛、里皆居宅之称;析言之,则庶人、农、工、商等所居谓之廛……士大夫等所居谓之里。” 汉 张衡 《西京赋》:“廛里端直,甍宇齐平。”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廛里萧条,鷄犬罕音。”
《漢語大詞典》:义聚(義聚)
(1).聚众起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 江 西 钟传 令公起於义聚。”此指 锺传 聚众万人,入据 抚州 ,言诸朝,诏拜刺史事。
(2).以义聚居。宋史·孝义传·樊景温:“﹝ 樊景温 、 荣恕旻 ﹞兄弟异居积年。 大中祥符 中, 景温 樗树五枝并为一, 恕旻 家榆树两本自合,两家感其异,復义聚。”
《漢語大詞典》:蛮峒(蠻峒)
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亦指这一地区的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笻竹杖 蜀中 无之,乃出徼外 蛮峒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南越逸事:“ 南越 古 蛮峒 , 秦 时最强,俗尤善弩,每发铜箭,贯十餘人。”
《漢語大詞典》:仙闾(仙閭)
指 泰山 南麓的 石闾 。方士指为仙人聚居处, 汉武帝 曾为立祠,故称。初学记卷十三引汉书:“上修五年之礼,而加禪祠 石閭 者,在 泰山 下阯南方,方士言仙閭也。”参阅汉书·郊祀志下
《國語辭典》:窠巢  拼音:kē cháo
鸟巢。如:「燕子常把窠巢筑在屋檐下。」
《漢語大詞典》:鱼村(魚邨)
渔民聚居的村庄。 清 王士禛 《夜遇陈伯玑即别》诗:“烟溟失鱼邨,雪消数江树。”
《國語辭典》:大院  拼音:dà yuàn
无隶属关系的较下级机关对较高级或平行机关使用的公文用语。
《國語辭典》:集聚  拼音:jí jù
聚合、集结。《左传。昭公十七年》唐。孔颖达。正义:「治民尚其集聚,恶其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