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无耻之尤(无耻之尤)  拼音:wú chǐ zhī yóu
形容一点羞耻心也没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这班人可以算得无耻之尤了!要叫我听了,怒还来不及呢,有甚么可笑?」
分类:羞耻
《国语辞典》:不识羞耻(不识羞耻)  拼音:bù shì xiū chǐ
没有羞耻心。《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我怎么贪恋爵位,不识羞耻,你倒骂得刻毒!」
分类:羞耻
《国语辞典》:耻居人下(耻居人下)  拼音:chǐ jū rén xià
以地位不如人为耻。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随乃尘凡,颇知圣贤之用心,杂之泥滓。」《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围乃共王之庶子,年齿最长,为人桀骜不恭,耻居人下,恃其才器,阴畜不臣之志。」
《国语辞典》:藏垢怀耻(藏垢怀耻)  拼音:cáng gòu huái chǐ
比喻容纳卑劣的人或龌龊的东西。参见「含垢纳污」条。《文选。嵇康。幽愤诗》:「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國語辭典》:荒淫无耻(荒淫無恥)  拼音:huāng yín wú chǐ
生活淫乱靡烂而不知羞耻。如:「他不事生产,只知沉溺酒色,真是荒淫无耻。」
《國語辭典》:厚颜无耻(厚顏無恥)  拼音:hòu yán wú chǐ
厚脸皮、不知羞耻。如:「他那席义正词严的演讲,对那些厚颜无耻的人,不啻是一记当头棒喝!」
《漢語大詞典》:悔耻(悔恥)
因知耻而悔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慾,忌盈恶满,賙穷卹匱,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
分類:知耻悔恨
《國語辭典》:寡廉鲜耻(寡廉鮮恥)  拼音:guǎ lián xiǎn chǐ
没有操守,不知廉耻。《明史。卷二○八。余珊传》:「正德间,士大夫寡廉鲜耻、趋附权门,幸陛下起而作之。」《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國語辭典》:含垢忍耻(含垢忍恥)  拼音:hán gòu rěn chǐ
忍受耻辱。《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先帝含垢忍耻,容而不责,委任如旧,礼秩有加。」也作「含垢忍辱」。
《國語辭典》:不耻下问(不恥下問)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新唐书。卷一六二。列传。独孤及》:「然则多闻阙疑,不耻下问,圣人之心也。」《老残游记》第七回:「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宗旨何如?」
《國語辭典》: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拼音: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谚语)形容人不知廉耻已达极点。宋。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漢語大詞典》:不以为耻(不以爲耻)
不以此作为耻辱。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故絶逆耳之言,恣行燕乐,袵席无别,不以为耻,由 林甫 之赞成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习熟闻见,皆不以为耻。”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 上海 之所谓‘文人’……而居然摇笔作文,大发议论,不以为耻。”
《國語辭典》:包羞忍耻(包羞忍恥)  拼音:bāo xiū rěn chǐ
容忍羞愧、耻辱。唐。杜牧 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明。汪廷讷《狮吼记》第一○出:「在家中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耻。」
《漢語大詞典》:悲耻(悲恥)
可悲可耻。宋书·萧惠开传:“封秩盖鲜,而兄弟甚多,若使全关一人,则在我所让;若使人人等分,又事可悲耻。”
分類:可悲可耻
《國語辭典》:卑鄙无耻(卑鄙無恥)  拼音:bēi bǐ wú chǐ
形容人品格极差无比。如:「这种人卑鄙无耻到了极点,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官场现形记》第二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并串通市侩黄某,到处钻营,卑鄙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