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27,分6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而已
而后
然而
而今
而下
既而
已而
而况
之而
而上
而公
而来
时而
从而
而乃
《國語辭典》:而已  拼音:ér yǐ
表示限制或让步的语助词,相当于口语中的「罢了」。晋。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肝血之诚,终不一闻,所以临难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國語辭典》:而后(而後)  拼音:ér hòu
1.以后。《论语。泰伯》:「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2.然后。《左传。桓公六年》:「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國語辭典》:然而  拼音:rán ér
转折连词。用在子句头,表示虽然有前句所叙述的事情,却亦有末句所表达的状况、行为等。《管子。兵法》:「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文明小史》第四九回:「再说安徽省虽是个中等省分,然而风气未开,诸事因陋就简,还照著从前的那个老样子。」
《國語辭典》:而今  拼音:ér jīn
如今。唐。郑常〈寄邢逸人〉诗:「畴昔江湖意,而今忆共归。」《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先生就在这庄上么?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
《國語辭典》:而今而后(而今而後)  拼音:ér jīn ér hòu
从今以后。《吕氏春秋。恃君览。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卷九四。卢藏用传》:「而今而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漢語大詞典》:而下
以下。《易·繫辞上》:“形而下者谓之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墻。” 明 李贽 《答刘方伯书》:“故愚谓千载而下,虽有 孔子 出而善诱之,亦必不能易其所飢渴以就吾之食饮也。”
分類:而下
《國語辭典》:既而  拼音:jì ér
时间连词。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句头,表示上文所发生的情况或动作后不久。《论语。宪问》:「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
《國語辭典》:已而  拼音:yǐ ér
1.已,止。而,语助词。已而有罢了、算了的意思。《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宋。辛弃疾婆罗门引。落花时节〉词:「已而已而,算此意,只君知。」
2.过了不久、然后。《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聊斋志异。卷一。劳山道士》:「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國語辭典》:而况(而況)  拼音:ér kuàng
何况、况且。
分類:连词何况
《漢語大詞典》:之而
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戴震 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属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 戴 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荆公押而字:“ 荆公 乃又作‘而’字二诗:‘采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盖用周礼·考工记。”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之而为禽,鄂不为华,凿坚彫疏,旌旄委蛇。”
《漢語大詞典》:而上
(1).以上。表示品位、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唐 韩愈 《原道》:“由 周公 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 周公 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説长。”
(2).以上。表示时间在前的,犹以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二:“ 三代 而上之为帝者视其德, 三代 而下之为帝者视其才。”
《漢語大詞典》:而公
犹言你老子。倨傲的自称语。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輟食吐哺,駡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司马贞 索隐:“而公, 高祖 自谓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漢語大詞典》:而来(而來)
以来。墨子·兼爱下:“夫挈 泰山 以超 江河 ,自古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孟子·尽心下:“由 孔子 而来,至於今百有餘岁。” 宋 范仲淹 《天章阁待制王公墓志铭》:“又用兵而来,吏民疲苦。”
分類:而来以来
《國語辭典》:时而(時而)  拼音:shí ér
表示动作或情况不时地重复发生。如:「这几天时而放晴,时而下雨,天气阴晴不定。」
《國語辭典》:从而(從而)  拼音:cóng ér
因此、因而。连接下文,用于陈述结果、目的,以作为对于上文原因、方法等的说明。如:「近来科技工业日进千里,从而为生活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晋。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明。方孝孺〈深虑论五〉:「天下之民胶结而不可解,有不齐者,从而以法令之,则令之易服,而治之不难。」
《漢語大詞典》:而乃
(1).连词。表示承接。犹然后。史记·吕不韦列传:“乃往见 子楚 ,説曰:‘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 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汉 王充 论衡·初禀:“当 汉祖 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斩之哉?勇气奋发,性自然也。”
(2).连词。表示转折或另起话题。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夫一局之弈,形算之浅,而 弈秋 之心,何尝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至独陷神於天穽之下,不以甚乎?” 宋 叶适 《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明 方孝孺 《豫让》:“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乱之先,而乃损躯殞命於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而乃年届结束,南北东西;虽尺素云能通,或下问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