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殿最
(1).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汉书·宣帝纪:“其令郡国岁上繫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颜师古 注:“凡言殿最者:殿,后也,课居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课居先也。”《文选·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上功曰最,下功曰殿。”魏书·食货志:“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2).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晋 陆机 《文赋》:“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职无殿最,皆朝廷之吏,何恩怨也。”
(3).考课;评比。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又非在职之要务,殿最之急事。” 宋 王禹偁 《长洲县令厅记》:“小则惩之以殿最,大则惧之以刑法。” 清 钱谦益 《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公亲按营部,短衣教演,初有赏无罚,既而赏罚参用,因以殿最诸将。” 清 李渔 《慎鸾交·品花》:“往常的花案都出於贪夫之手……如今公论出於我辈,就要认真殿最一番,各秉至公,定其优劣,这才成得一张花案。”
《漢語大詞典》:行部
谓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书·朱博传:“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綬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五月, 徐温 行部至 昇州 ,爱其繁富。”《三国演义》第二回:“适督邮行部至县, 玄德 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 清 钱谦益 《文肃王公行状》:“ 浙 人 徐用简 督学 关中 ,擢冠诸生,每行部,必召公与俱。”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考试(考試)  拼音:kǎo shì
出试题测验考生的程度或技能。如:「入学考试」、「术科考试」。
《漢語大詞典》:课最(課最)
(1).古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汉书·儿宽传:“输租繦属不絶,课更以最。”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课上上曰最。”晋书·贺循传:“刺史 嵇喜 举秀才,除 阳羡 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宋 刘攽 《方仕致仕》诗:“息交便尔宾客絶,省事何説课最为。”
(2).泛指成绩上等。 章炳麟 《刘永图传》:“﹝ 刘永图 ﹞以事归,宿留 上海 中国公学,习理化,卒业课最。”
《國語辭典》:考察  拼音:kǎo chá
考核、视察。如:「民意代表经常有机会出国考察。」《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切责三公,明加考察。」《文明小史》第三六回:「我们国里新派了一位胡郎中来考察学生,我们莫如去求求他罢。」
《國語辭典》:三考  拼音:sān kǎo
古代官吏以三次考绩决定升降赏罚的制度,称为「三考」。《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唐。孔颖达。正义:「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告,三考欲成资。」
《國語辭典》:课试(課試)  拼音:kè shì
考核、测验。《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
《國語辭典》:考订(考訂)  拼音:kǎo dìng
考校订正。如:「他从事古籍的考订工作已经有好多年了。」
《漢語大詞典》:省校
审察考核。汉武故事:“上少好学,招求天下遗书,上亲自省校,使 庄助 、 司马相如 等以类分别之。”
《國語辭典》:课程(課程)  拼音:kè chéng
1.为达教育目标所规画与实施的一切教学科目或活动。
2.古代依物价高低而订定的税额。《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诸路课程,岁银五万锭,恐疲民力,宜减十分之一。」
《國語辭典》:综核(綜核)  拼音:zòng hé
综聚而考核。《汉书。卷八。宣帝纪》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也作「综覈」。
分類:考核
《國語辭典》:体察(體察)  拼音:tǐ chá
1.体会、省思。《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
2.考察。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奉老爷的言语。著我扮做个货郎,挑著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
《漢語大詞典》:考正(攷正)
考查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
(1).考查核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中常侍 赵忠 丧父,殮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2).省察纠正;考核订正。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 班 义,考正注文。”
《國語辭典》:会课(會課)  拼音:huì kè
1.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后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唐。颜师古。注:「如今之考第高下。」
2.古代士子集社研习文业。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尝与予及亡弟揆中、由义会课,每旬作杂文一篇、四六表启一篇、古律诗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