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勾校
查考校核。 宋 欧阳修 《论中书增官属主文书札子》:“臣伏见近来朝廷号令烦数,更改又频,降出,四方多不遵禀。而朝廷之臣无专主者,亦不勾校稽违,考责实効。” 宋 沈遘 《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朱墨事勾校,笞榜穷奸諼。”明史·刘健传:“内承运库累岁支银数百餘万,初无文簿,司钥库贮钱数百万,未知有无,寧可不勾校。”
《漢語大詞典》:考省
考校省察;考校查核。国语·晋语三:“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唐 李翱 《释怀赋》:“进藎言而不信兮,退远去而不获。弗验实而考省兮,固予道之所厄。”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只宜择师教之,时时勤加考省,乃为正当。”
《漢語大詞典》:稽同
犹稽合。考校,验证。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隋书·经籍志一:“ 孔子 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讖,以遗来世。”
分類:考校验证
《漢語大詞典》:徵比
1.谓征用人力并考校其服役成绩。周礼·地官·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郑玄 注:“徵,徵召也。比,案比。” 贾公彦 疏:“谓政教号令、徵发校比之等也。”
2.称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於徵比之劳。”
《漢語大詞典》:讲试(講試)
讲究考校。史记·龟策列传:“ 孝文 、 孝景 因袭掌故,未遑讲试。”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诗·鲁颂·閟宫“黄髮台背,寿胥与试” 唐 孔颖达 疏:“得有如此长寿,相与讲试气力,奇其老而不衰也。”
分類:讲究考校
《漢語大詞典》:按协(按協)
考校调协。宋史·职官志四:“又有按协声律、製撰文字、运谱等官,以京朝官、选人或白衣士人通乐律者为之。”
分類:考校调协
《漢語大詞典》:优校(優校)
宋 代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内舍生考校成绩获得优等,称优校。优校生经舍试即可任官。 宋 叶适 《陈民表墓志铭》:“初,君戒其子曰:‘昔人患进士浮靡,议罢之……今靡岁月,捐父母,弃室家,以争优校,可乎?’”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均旧规》:“如内舍优校人,又中上舍试优等,以优中优,皆是释褐,不拘名数,先赐进士出身。” 元 李有 《古杭杂记》:“ 易祓 , 潭州 人,以优校为前廊。久不归,妻作《一剪梅》词寄云。”
《漢語大詞典》:较勘(較勘)
考校核对,以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元典章·户部·行用圆斛》:“付令工部造到圆斛一十隻,较勘相同。” 清 戴名世 《闽闱墨卷序》:“锁院之内,手披目览,往復较勘,惟恐失一士而衡量之有差也。”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其关於立法原理之作,对於 英国 所行数种法律,以彼所立功利之标準,严为较勘,有不适合,指摘无遗,使知前人立法之不周,而个人自觉之足尚。”
《漢語大詞典》:比选(比選)
考校选择。大戴礼记·保傅:“於是比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
分類:考校选择
《國語辭典》:镜考(鏡考)  拼音:jìng kǎo
以别人的事迹为借镜,来警惕自己。《汉书。卷八五。谷永传》:「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
分類:借鉴考校
《漢語大詞典》:征比(徵比)
(1).谓征用人力并考校其服役成绩。周礼·地官·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郑玄 注:“徵,徵召也。比,案比。” 贾公彦 疏:“谓政教号令、徵发校比之等也。”
(2).称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於徵比之劳。”
《漢語大詞典》:比详(比詳)
考校审核。庄子·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成玄英 疏:“比者,校当;详者,定审。” 陆德明 释文:“比较、详审。”
分類:考校审核
《漢語大詞典》:讲校(講校)
讲究考校。三国志·吴志·华覈传:“得表,以 东观 儒林之府,常讲校文艺,处定疑难。”三国志·吴志·孙和传“ 封俌 、 严维 等皆从容侍从”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讲校经义,综察是非。”
分類:讲究考校
《漢語大詞典》:校习(校習)
考校练习;考查学习。三国志·吴志·孙和传:“常言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於是回驾而返,各归其国,校习兵马,督励士卒。”明史·外国传一·朝鲜:“三十一年冬,以 洪武 永乐 间所赐乐器敝坏,奏求律管,更乞遣乐官赴京校习,许之。”
《漢語大詞典》:检较(檢較)
查考校勘。 清 钮琇 觚賸·自怡编序:“焚膏检较 涑水 《通鑑》,为之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