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原作  拼音:yuán zuò
未经改写、改编或翻译的文学、艺术类原创著作。如:「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的原作改编。」
《漢語大詞典》:传译(傳譯)
转译,翻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四夷传译而朝。”世说新语·言语“ 高坐 道人不作 汉 语”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高坐 ﹞性高简,不学 晋 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二:“ 大慈恩寺 僧 玄奘 所翻经论,既新传译,文义须精。”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结绳之治,不能行于文字传译之世也。”
《國語辭典》:同文馆(同文館)  拼音:tóng wén guǎn
1.宋代四方馆之一。专门接待高丽使臣的别馆。《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十二》:「绍兴二年,高丽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2.清咸丰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创立的外语专门机构。分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译人才。《孽海花》第二回:「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
《國語辭典》:玄奘  拼音:xuán zàng
唐代高僧的法号。(西元602~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幼年因家境贫困,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入选为僧。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研究《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因感诸家各擅一宗,说法不一,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才到那烂陀寺,投入戒贤之门。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普光等。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等。
《漢語大詞典》:润文(潤文)
(1).修饰文字。特指为翻译的经文润色。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
(2).见“ 润文使 ”。
《漢語大詞典》:润文使(潤文使)
即润文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亦省作“ 润文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天禧 中,宰相 丁晋公 始为使。 天圣 三年……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寝重。”参见“ 润文官 ”。
《国语辞典》:译者(译者)  拼音:yì zhě
翻译著作的人。如:「译者对文字的掌握能力,常会影响译作的水准。」
《漢語大詞典》:译语(譯語)
(1).异域的语言。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謳謡。”
(2).经翻译的语言。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 青塚 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一章:“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
分類:异域翻译
《漢語大詞典》:译人(譯人)
做翻译工作的人。宋史·张方平传:“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 邛部川 译人始造此语者,梟首境上。” 明 高启 《朝鲜儿歌》:“夷语何须问译人,深情知诉离乡怨。”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又由于译人的水平和传承关系,对于这些复杂情况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分類:译人翻译
《漢語大詞典》:狄鞮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 周 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 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国学舍,未及设狄鞮。”
(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韦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内 ,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郭璞 注。
《國語辭典》:底本  拼音:dǐ běn
1.文书稿本或原本。
2.成本。会计学上指物品之直接工资与直接材料费之总和。
《漢語大詞典》:宣译(宣譯)
宣讲并翻译。隋书·经籍志四:“ 义熙 中,沙门 支法领 ,从 于闐国 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至 金陵 宣译。”
分類:宣讲翻译
《國語辭典》:原文  拼音:yuán wén
1.写作时对徵引或转录他人著述文字的称谓。
2.翻译外文时所根据原著的文字或词句。
《國語辭典》:通译(通譯)  拼音:tōng yì
1.翻译两方语言使其相通。如:「他通译得很好,使得双方在沟通上没有障碍。」
2.称通晓多种语言文字,能作口头翻译的人。如:「对外贸易的公司通常需要雇用专业通译。」
《漢語大詞典》:译场(譯場)
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唐 代译经,为了翻译的谨严,译场设有专职的‘证义’,以审查译出的佛典,是否表达清楚。”
《漢語大詞典》:译书(譯書)
(1).古指异域向朝廷修好朝贡时的呈书。因需翻译,故称。 唐 王勃 《九成宫颂》:“玉帛华夷,提封宇宙;译书岁欵,祥图月凑。”
(2).翻译书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还有广方言馆那译书的,二三百银子一月,还要用一个 中国 人同他对译,一天也不知译得上几百个字。” 王西彦 《病人》:“我用译书的工作,把那一段悠久窒息的生命轻易埋葬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