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5,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辞翰
华翰
宝翰
翰墨缘
云翰
翰藻
翰音
缄翰
来翰
札翰
遗翰
毫翰
垣翰
逸翰
翰长
《漢語大詞典》:辞翰(辭翰)
(1).文章,著述。文选·王俭〈褚渊碑文〉:“眇眇玄宗,萋萋辞翰。” 李善 注:“ 蔡邕 《何休碑》曰:‘辞述川流,文章云浮。’” 李周翰 注:“言辞翰盛如草华也。” 唐 皮日休 《白太傅》诗:“谁谓辞翰器,乃是经纶贤。” 清 黄宗羲 《钱屺轩先生七十寿序》:“所谓古文者,非辞翰之所得专也。一规一矩,一折一旋,天下之至文生焉。其又何假於辞翰乎?”
(2).指书翰。北史·房彦谦传:“﹝ 薛道衡 ﹞重 彦谦 为人,深加友敬。及为 襄州 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
《國語辭典》:华翰(華翰)  拼音:huá hàn
尊称他人的来信。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西游记》第一七回:「正来进拜,不期路遇华翰,见有『佛衣雅会』,故此急急奔来,愿求见见。」也称为「华笺」、「华札」。
分類:他人来信
《漢語大詞典》:宝翰(寶翰)
皇帝的手迹。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仁宗皇帝御笔:“院判 蒋恭靖 公 用文 ,家藏宝翰一巨册,乃 恭靖 在太医院时, 仁宗 皇帝居东宫示病症取药御笔也。”
分類:手迹帝王
《漢語大詞典》:翰墨缘(翰墨緣)
指诗文书画等笔墨遇合的机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莆田 吴荔娘 题云:‘他时理棹 苕溪 上,好结香闺翰墨缘。’”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自幸前后三十年,眼力颇有所进,不虚此一段翰墨缘。”
《漢語大詞典》:云翰(雲翰)
(1).指富于才藻之士。 明 沈鲸《双珠记·军门优恤》:“料应文曜未舒芒,可怜云翰不遂翱翔。”
(2).对他人书信的美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省将军参赞报两江总督裕札》:“接读云翰,欣悉二兄大人荣膺简命,总制 两江 。”
分類:他人书信
《國語辭典》:翰藻  拼音:hàn zǎo
文采辞汇。南朝梁。萧统 文选序:「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分類:文采辞藻
《國語辭典》:翰音  拼音:hàn yīn
1.祭祀时所用的鸡。《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
2.鸟的叫声飞向高空,而鸟仍旧在地。比喻居非其位,而声过其实。《汉书。卷一○○。叙传下》:「博之翰音,鼓妖先作。」
《漢語大詞典》:缄翰(緘翰)
书信。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七:“或有淡薄相待、缄翰莽卤者,每吟 张博士 诗云:‘新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闲身。’”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四方缄翰,日满閽者之袖。”
分類:书信
《漢語大詞典》:来翰(來翰)
来信。古代用羽翰为笔,因以翰为书写文字的代称。《宋书·吴喜传》:“前驱之人,忽获来翰,披寻狂惑,良深悵骇。” 宋 叶适 《赠徐灵渊》诗:“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 清 尹会一 《答王玉清书》:“来翰切中之言,当为铭佩。”
《漢語大詞典》:札翰
(1).书信。魏书·夏侯道迁传:“ 道迁 虽学不渊洽,而歷览书史,闲习尺牘,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
(2).指奏折。旧唐书·宇文融传:“遂命百司长吏,方州岳牧,僉议都堂,广徵异见。羣词盈於札翰,环省弥于旬日,庶广朕意,岂以为劳,稽众考言,谓斯折衷。”
(3).泛指文章书画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务尚:“ 萧诚 自务札翰, 李邕 恒自言别书…… 萧 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翫,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宋 苏轼 《答言上人》:“比日法体佳胜,札翰愈精健,诗必称是,不蒙见示何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五俗字:“书字有俗体,一律不可復改者,如冲、凉、况、减、决五字,悉以水为冫(笔陵切,与冰同),虽士人札翰亦然。”
《漢語大詞典》:遗翰(遺翰)
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文。 三国 魏 曹植 《柳颂》序:“故著斯文,表之遗翰,遂因辞势,以讥当世之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 李陵 、 班婕妤 ,见疑於后代也。”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上:“以谓翠华不见,赖遗翰之尚存;芳藻言凋,庶先标之可赴耳。”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观 金 人遗翰,载在《中州乐府》者,犹嗣前徽。”
《漢語大詞典》:毫翰
(1).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精微之求,存乎其人,固非毫翰之所备缕也。” 唐 沈佺期 《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唐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诗:“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朕昨亲援毫翰。”
(2).指书法。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此二十一人,并擅毫翰,动成楷则。”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八体六文,足惊毫翰。四始六义,实动性灵。”
《漢語大詞典》:垣翰
《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 传:“垣,墻也。翰,干也。”后以“垣翰”比喻屏障或国家的重臣。 唐 白居易 《除某官王某魏博节度使制》:“为我垣翰,永孚于休。” 唐 陆贽 《冬至大礼大赦制》:“方镇乃国之垣翰,禁衞实予之爪牙。” 明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失守》:“御侮握兵权,卫国居垣翰。”
《漢語大詞典》:逸翰
(1).指疾飞的鸟。晋书·郭璞传:“蔼若 邓林 之会逸翰,烂若溟海之纳奔涛。”魏书·段承根传:“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唐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2).指强健善飞的鸟翅。 唐 李白 《大鹏赋》:“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飇而长驱。” 唐 濮阳瓘 《出笼鹘》诗:“摇心长捧日,逸翰镇生风。”
(3).高超的书法。 唐 陈子昂 《祭率府孙录事文》:“ 元常 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逸翰应藏法,高辞肯浪吟?” 唐 窦暨 《述书赋上》:“ 茂度 逸翰, 景初 清规,或大言而峻薄,或寡誉而拙奇。”
《漢語大詞典》:翰长(翰長)
对翰林前辈的敬称。 唐 卢肇 《喜杨舍人入翰林》诗:“御笔亲批翰长衔,夜开金殿送瑶缄。”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嘉祐 二年,余与端明 韩子华 、翰长 王禹玉 、侍读 范景仁 、龙图 梅公仪 同知礼部贡举。”宋书·张洎传:“ 洎 博述经史,多知典故……上赐诗褒美,有‘翰长老儒臣’之句。”